第一百四十三章 攤牌了!(第2/4頁)
章節報錯
再想組建合縱聯軍,就算一切順利,也得幾年有了積蓄才可能。
五國的統帥為了破局,各個絞盡腦汁,當然新任的衛國大將軍完全就是湊數的,若是公孫羽,好歹當了那麼多年大將軍,名氣也算過得去,多少有點話語權。
真正做主的是趙韓魏楚四國的統帥,這四國的統帥分別是趙國龐煖,韓國姬無夜,魏國魏庸,楚國春申君黃歇。
龐煖在歷史上是趙國末期的著名將領,還是一位縱橫家,在這個世界更是隱藏的鬼谷派掌門。
這四人的話語權也不盡相同,龐煖作為合縱聯軍的實際指揮者話語權第一,但春申君黃歇的話語權完全可以並駕齊驅,甚至還要高一點。
春申君黃歇雖然還沒有後世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名號,但卻是如今僅存的一位名氣最大的公子,平原君趙勝已經於上一年去世了。
信陵君魏無忌因為成嶠的插手去世得更早,至於齊國孟嘗君田文死得更早得多。
而且名氣還不是主要因素,身為楚國君侯,更是楚國令尹的黃歇君權勢要比其他三人大得多。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
論權柄,如今的呂不韋都要差一些,要歷史上成為權臣的呂不韋權柄才要比楚國的令尹權勢更大。
再加上實際上這次合縱聯軍的真正統帥者“縱約長”是楚王,楚相春申君黃歇暫行縱約長指揮權,只不過黃歇比起趙煖而言並不擅長行軍打仗,因此才選擇支援龐煖。
正因為有了黃歇的支援,龐煖的話語權才能與黃歇同處第一,如果沒有黃歇的支援,楚軍半點都不會聽他的,韓魏兩國軍隊指揮也會大受影響。
這種指揮模式也是歷史上合縱聯軍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像第四次合縱伐秦的縱約長以及聯軍實際統帥都是信陵君魏無忌,名氣威望能力都讓其他統帥服氣,願意聽從魏無忌的號令。
這樣齊心協力的合縱聯軍擊敗秦軍的可能性才比較大。
歷史上呂不韋分析出了聯軍的弱點,也有一說是王翦看出的,上報給呂不韋,呂不韋採用了。
簡而言之,呂不韋下令王翦等秦將集中秦軍全部精銳力量先進攻最為強大的楚軍,楚軍在偵查秦軍動向後,春勝君黃歇害怕戰敗,招呼都不給其他盟友打一個,自行東撤了。
番茄
這不是坑爹嗎?
其餘四國軍隊得知楚軍已退,軍心動搖,再加上補給線拉得太長補給困難,龐煖只好同意了聯軍的退軍請求。
此次合縱,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
至於魏庸和姬無夜,自然是軍力更為強大,資歷更老,名氣,背靠魏國的魏庸話語權更大。
姬無夜坐上大將軍的時間跟魏庸差不多,但資歷比不過魏庸,名氣也差不少,人家魏庸好歹斬首了秦軍八千,擊退了秦軍。
如果韓國比魏國更為強大,那麼還有爭一爭的可能,偏偏韓國是七國中的弟中弟。
好在還有一個只帶著耳朵的衛國大將軍,姬無夜還能開口說那麼幾句,否則以姬無夜的性子定然無比窩火,偏偏還不能發洩出來。
當然,論領兵打仗的真材實料,姬無夜還是要比魏庸更強的。
至於武力,姬無夜一拳下去,得求著魏庸不要死。
……
遭遇兩難境地,各國軍隊統帥自然要商量。
春勝軍黃歇率先發言,他認為應該見好就收,除了已經收復的失地,再把那些難啃的硬骨頭啃下一部分下來就足夠了。
只要把地勢險要的要衝奪回來一部分,秦軍哪怕想要重新攻佔也要付出莫大的代價,這樣一來,他們這次合縱聯軍也算沒有白來,算得上小勝,至少不算失敗。
黃歇的想法不能算錯,只是偏向保守,不過龐煖堅決不同意黃歇的想法,只是為了取得黃歇的支援,說辭方面比較委婉。
龐煖認為不能跟秦軍陷入拉鋸戰,秦國的國力的恢復速度不是他們能比的,軍力更是強悍,只要根本不失,捲土重來將會更加強悍。
而他們的國力和軍力恢復速度比不上秦國,若不形成合力,很容易被秦國各個擊破,再度攻佔丟失的地盤絕沒有黃歇預料的代價那樣大。
為了說服黃歇,龐煖更是詳細的闡述和分析秦國的體制,重點闡述和分析了秦國的動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