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誰對魏圉的去世最悲傷,不是魏增等魏國公子,也不是魏圉的後宮妃嬪,更不是魏國的朝臣權貴,此人非龍陽君莫屬!

要不是魏圉去世前召來龍陽君,叮囑龍陽君好好輔佐魏增,龍陽君也許已經隨魏圉而去了。

魏圉去世後, 魏國忙著魏增的登基大典以及權力交接,不同於嬴政,魏增早已經加冠,上位就可以親政。

按照慣例,魏增的登基大典也邀請了各國前去觀禮,秦國也派遣了使者前往大梁, 但不是宗室弟子, 只是一名在秦國朝堂地位中上的朝臣。

派出使者的同時秦國也在呂不韋的組織下積極備戰,目標正是魏國, 準備趁著魏國新老交替,人心不定,權力格局不穩定時,狠狠的從魏國身上咬下一塊肉。

趁火打劫這種事情,秦國一向非常擅長,當然山東六國對於趁火打劫也不陌生,只不過他們不敢輕易對秦國發動進攻罷了。

秦國不主動進攻他們,就可以偷得著樂了,還想主動進攻秦國?

單獨一國主動對秦國發起進攻,那跟送人頭有什麼什麼區別?

藉助山川關隘的秦國完全可以以逸待勞,給於挑釁者迎頭痛擊,想要給秦國造成一定威脅,起碼要三晉聯盟一起出動, 想要給秦國造成極大的威脅, 那就要五國聯軍或者六國聯軍了。

十二月一過, 來年開春, 一月中旬,秦國使臣回到秦國還不到半月, 也就是說魏增登基成為魏王還不到半個月,上將軍蒙驁就率領秦軍悍然對魏國發動了進攻。

秦國修養生息也有三年左右了,魏無忌率領五國伐秦的損失已經補回了大半,糧草充足,因此秦國這次進攻動作就相對比較大。

蒙驁率領八萬精銳秦軍攻魏,五天內連下魏國九座城池,攻勢如奔雷,如天河傾瀉,勢不可擋,雪花般的告急求援信飄入魏國大梁,使得初登王位的魏增頓感壓力山大!

魏國君臣經過快速商議後,魏國大將軍典甲率軍前往前線抵擋蒙驁率領的秦軍攻勢。

等到典甲率軍趕到前線,秦軍又下了五座城池。

不到十天,魏國就丟掉了十四座城池,一天都不止一座。

沒有辦法,當魏國重兵集結的邊境防線被蒙驁突如起來的猛攻撕破後,防線後面的城池就如同一個花容月貌的少女面對一個不懷好意的強壯男人,也就只能象徵性掙扎掙扎了。

一般的城池根本扛不住秦軍強弓勁弩, 再加上機關獸會輔助攻城, 城池不足夠深厚,沒有足夠的兵力防守,一碰就碎了。

典甲帶著魏武卒以及尋常魏軍支援到前線,勉強遏制住秦軍的攻勢,但魏軍依舊處於下風之中。

魏武卒雖然精銳,但秦軍銳士也不是吃素的,再說以魏國如今的財政也養不起太多完全脫產的魏武卒,更多的還是普通的魏國軍卒。

普通的魏國軍卒,論武器裝備,論單兵素質,論整體配合,都不是秦軍的對手,而且典甲的軍事才能儘管還算不錯,但距離蒙驁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蒙驁一生都處於征戰中,一路升到上將軍之位,如今的秦國武將之首,身經百戰名副其實,可不是沒當上多少年魏國大將軍的典甲可比的。

半個月後,摸透典甲用兵之法,找到破綻的蒙驁就撕破了魏軍的防線,擊退了魏軍,再下兩座城池。

要不是典甲果斷撤退,保留了足夠的有生力量,沒有大敗,後果將會嚴重得多。

魏國的地勢實在太糟糕了,一馬平川,基本上無險可守,需要依靠強大軍力駐守各處,典甲若是大敗,蒙驁甚至可以一路攻到魏國大梁城。

哪怕攻不下大梁城,也可以攪得魏國腹地天翻地覆,一片狼藉,大大消耗魏國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