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可惡的趙王拒不履行合約,昭王大怒,立即聚兵準備攻伐趙國。”

“當時的確不是攻滅趙國的時機,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了,白起說得有道理。”

“昭王的確有些被趙王耍賴誕生的怒火衝昏了頭腦,意氣用事,但付出了代價太大,該得到的卻沒有得到,也是重要原因。”

“HD不拿下,一則損傷了昭王和秦國的威望顏面,二則需要吸趙國血,補充秦國損失的國力。”

“一請白起,白起不就,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能派王陵領軍攻打HD,結果損兵折將。”

“第二次,昭王派相國范雎去白起府邸上,好好誇讚和恭維了白起一番,再請依舊不就。”

“昭王沒辦法,派王齕為將攻打HD,還是損兵折將。”

“昭王第三次派人去請,白起仍然不肯去,沒辦法,昭王只好接受范雎的舉薦,讓鄭平安為領軍大將。”

“此時昭王儘管心中很不滿,但還沒有誕生殺心。”

“當時趙國HD已經被圍三年,趙孝成王誓死不投降,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勸服了楚考烈王,命春申君派大將景陽率楚軍前來救趙。

“趙勝的小舅子,也就是魏無忌也竊取魏王兵符,率領魏軍前去救趙,面對三國聯軍,鄭平安束手無策,作戰不利,傷亡慘重。”

“昭王沒法,只能拉下老臉,親自去白起府邸上去請,白起依舊是老一套說辭,還說寧願伏誅,也不願意做敗軍之將,氣得昭王轉頭就走。”

“儘管白起說得是對的,戰事不利後勸昭王班師回朝,加上之前兩次,一共勸了三次,但局面已經如此危急,還是固執己見的時候嗎?

“等到前線大敗,鄭平安率領兩萬餘秦國軍卒投降趙國的訊息傳回,這時候有臣子稟報白起在私底下的說得一大堆牢騷話,昭王氣急敗壞之下終於起了殺心。”

“連下三道命令,一道接一道,剝奪白起一切官爵,逐出咸陽,賞毒賜劍自殺!

“這就是白起被賜死的前應後果。”

“四次請求,三次勸說,你們說到底誰錯了?”

“想清楚白起為什麼而死了嗎?

嬴政和成嶠聽完都有些迷茫,好像都沒錯,好像都錯了,好像想清楚,好像又沒有想清楚,腦袋亂得很。

要是在後世,白起簡直錯得離譜!

畢竟後世講究皇帝是不能有錯的,就算有錯,也是臣子的鍋,竟敢如此不給君王面子,簡直是找死,但這個時代不一樣。

戰國時代計程車人,獨立、高貴、士無常主、合則留不合則去的風骨,有自己的理想、原則,絲毫沒有奴骨、媚骨,不會阿諛奉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白起顯然是戰國士人中典型中的典型。

風氣如此,白起堅持自己,好像也沒有錯,難道只能怪兩個都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嗎?

贏子楚看見兩個兒子一臉迷茫的樣子,沒有多說,過了一會兒,見兩個兒子還沒有想明白,才開口解釋。

“白起死亡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細枝末節,就算白起被六國痛恨忌憚,被秦國內部的朝臣嫉妒忌憚,依舊是細枝末節”

“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遭遇了一生中從未遭遇慘敗的昭王自身威望大損,連帶著宗室也顏面無光,而且年齡已經很大了,再加上遭受重大打擊,身體垮得厲害,”

“還有,由於昭王對權力抓得很緊,你們祖父取代去世的悼太子時間也不是很長,因此掌握的權力不足,威望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