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畢萬方的震驚(第2/2頁)
章節報錯
“第一個我準備研究人類的皮質神經元是如何影響樹突整合的,第二個是準備研究感覺軸突在與細胞體分離後退化,對周圍神經的部分損傷所造成的影響。”周明向畢萬方說明了自己準備在一個月內拿出的兩項研究成果的研究。
聽周明說完,畢萬方則是點了點頭,以表示對周明所要進行的這兩項研究的肯定。
表示了肯定之後,畢萬方又對周明說道:“這兩項研究確實都是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內容,但是你做好這兩項研究的準備了嗎?不說別的,我開題報告準備了嗎?”
完成課題研究一般需要的時間都比較長,流程也比較複雜。
想要順利完成課題研究,在申報課題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課題從申報到結題的大致流程和內容,否則的話會因為流程不熟,而延長課題研究時間。
課題研究流程大致分為五個環節:課題申報——課題立項——課題開題——課題實施——課題結題。
對於課題研究的這五個環節,周明也有所瞭解,當初李陽華給他的資料裡就有說到這一些。
其實像這種課題研究,一般都是學校的教授、老師們弄的,研究生只需要根據導師給的方向和題目來做實驗就行,頂多也就從開題報告寫,倒是不用經歷課題申報和課題立項這兩個流程。
但現在的問題是,周明連一個課題報告都沒有。
周明原本也是想著八月底的時候寫開題報告的,畢竟這兩項研究他都已經知道結果和過程了,又不是寫整篇論文,寫兩份開題報告也要不了多久。
可誰知道八月底這麼忙,周明更是直接將開題報告的事情給忘了,他還想著和之前寫數學論文那樣,直接寫論文,然後投稿,這個也直接開始做研究,然後出結果。
不過,周明雖然沒有寫開題報告,但他對於這兩項研究的具體內容都已經胸有成竹,便當場和畢萬方說起了他準備怎麼做這兩項研究。
“神經元的生物物理特徵塑造了大腦中的資訊處理。人類皮質神經元比其他物種大,但是我們目前尚不清楚它們的大小如何影響突觸整合。所以我這次的研究,準備從人類樹突中直接進行電記錄,並報告第5層錐體神經元的電區室化增強。
我們會以大鼠作為參照,最後的結果與大鼠樹突進行比較。”
周明先是向畢萬方介紹了一下他這第一個研究的實驗方法,之後又繼續說著自己對這一方面的瞭解,並說出了他這些瞭解的來源。
“人類錐體神經元具有比齧齒動物和靈長類神經元更大的樹突狀喬木,這一點在2001年的埃爾斯頓等人發表的論文【認知中的錐體細胞:人類和猴子的比較研究】和今年的莫漢等人的研究【單個錐體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結構橫跨成人人類新皮層層】中有說明,但是它們的輸入輸出屬性仍然未知……
……在2013年哈內特等人發表的【鉀通道控制第5層皮質錐體神經元中活動樹突整合區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2001年larkum等發表的【樹突與成年大鼠第5層錐體神經元的軸突作用電位起始區耦合的樹突機制】……說明了樹突尖峰可以放大區域性訊號以克服電氣區隔……
因此我推斷,人類樹突長度的增加可以進一步劃分單個神經元內的突觸整合和資訊處理。
然而,由於區隔嚴重依賴於膜特性和活性電導,這不能僅透過解剖學特徵來預測,不知道人類神經元與非人類神經元的差異程度……”
說了大概有十幾分鍾,周明終於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地向畢萬方說清楚了他要做的這兩項研究中關於研究人類的皮質神經元是如何影響樹突整合的具體實驗流程,和對實驗結果的預測,以及各個知識點的出處,這些出處就是寫論文時要寫上去的參考文獻。
說完第一個研究的內容後,周明感覺有些口渴,他舔了舔有些乾燥的嘴唇,對畢萬方說道:“老師,您這裡有水嗎?我想倒點水喝。”
畢萬方被周明像是報菜名一樣報出那些或早或晚的論文給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周明說的這些論文中,最早的是1998發表的,最晚是今年七八月份才發表。
剛才畢萬方還特意留意了一下週明大致介紹他這第一個研究時所列出的論文數量,一共二十六篇,就是背,這二十六篇論文的標題也夠背一會了。
而周明呢,確卻是不僅將每一個知識點所涉及到的論文都說得很清楚,還清楚明瞭地說明了這項研究的相關流程,中間甚至都沒有一點磕絆,極其流暢,這就是畢萬方自己在做完一個專案之後,也不可能對自己的專案說得如此清晰明瞭,並一字不落地將論文中所涉及到的二三十篇論文都一字不漏地連帶作者說出來。
“老師?”周明見自己在詢問畢萬方有沒有水後他沒什麼反應,便只好又喊道。
“有,有,有水。”畢萬方連忙給周明倒水,搞得好像周明是他的導師一樣。
對於周明的評價,現在的畢萬方只會比南開的那幾位教授給出的更高,周明這還是這是說了一個專案的事情呢,第二個專案還沒說呢。
從飲水機裡倒了些溫水給周明後,畢萬方就又坐在周明對面,等著他喝完水繼續說第二個專案的事情。
周明有些受寵若驚地從畢萬方的手中接過一次性水杯,一口將杯中的水喝乾後,又開始向畢萬方說起了他的第二個研究。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