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芸白了他一眼,道:“我現在急著用人,你現在能飛回京城將族人給我弄來,那我就不去義烏招人!”

“呵呵……”賈文琳恍然笑了笑,覺得自己問了個白痴問題。

賈芸見他明白過來,沉吟道:“你別小瞧義烏那邊的礦工和農民,是出了名的能吃苦,只要稍加訓練,就能成為精銳。”

“不過,年後還是要從京城調二十個族人過來編入巡捕營,和新招的人組成一個百戶所編制。”

每個小旗管十人,加上小旗自己共十一人。

每個總旗管五個小旗,加上總旗自己共五十六人。

百戶所設百戶一人,軍士編制一百一十二人,含兩個總旗,每個總旗下轄五個小旗。

賈文琳在心裡默了片刻,疑惑道:“從京城調二十個人過來,加上新招的,不就有一百二十人了嗎?多的人怎麼安排?加入親衛隊嗎?”

“全部編入巡捕營,我自有用處,你到時候就明白了。”賈芸搖頭道。

這個時代由於熱兵器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朝廷對私兵的禁制,則重點放在火器上,民用冷兵器不在管制範圍之內。(參考明朝嘉靖後的政策)

甚至於法律還對弩放開了禁制,這大概是因為,現在的弓弩在火器面前,威脅有限的原因。

賈芸之所以敢這麼明目張膽的組建私兵,是因為他是代理知縣,有權利對巡檢司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擴充。

而這段時間海盜猖獗,就正好給了他組建私兵的機會,並且組建的巡捕營,還是以縣衙的名義組建的,糧草也用縣衙的。

等以後賈芸要走的時候,這些巡捕營計程車兵搖身一變,又可以成為他的家丁帶走,一舉兩得。

當然了,他現在也只能組建相當於一個百戶所編制的私兵。

再多的話就要等他官再大些,或許有了軍職,才可以擴充隊伍。

兩人說話的功夫,溫君壽帶領視察團隊進入鹽課司走了一圈,然後又讓大使帶著去鹽場實地檢視。

鳴鶴的鹽,產於海。

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

煎鹽用灶,灶用泥築,旁通風洞,無煙囪。

灶舍木架土牆,屋頂蓋槁草,前開火門,不開窗戶。

耗一斤柴火,只能產出一斤鹽。

每灶有灶丁五六人,工役六七人。

不少灶丁,如雞鴨被煮一樣。

有的在十五六歲時,便被煙火薰得雙眼失明。

鹽業生產需要好幾戶人協作,聚團生產,稱之為“聚團公煎法”。

賈芸一行人來到鹽場,放眼望去,遠處草蕩茫茫,近處灶煙嫋嫋,灶丁們刮泥吸滷,傴僂如啄。

看著那些鹽丁,賈芸小聲嘀咕道:“鹽丁是真的苦!”

旁邊的林如海頷首道:“製鹽之苦,不僅在於勞作的繁重,還有苛政之累,官府對鹽民的橫徵暴斂。”

“呵,大人,咱們這些人就代表官府。”賈芸乾笑道。

林如海搖搖頭,嘆息一聲,默然不語。

賈芸看了他一眼,也不啃聲了。

鳴鶴鹽場鹽丁的生活狀況,不只是大周所有鹽場鹽丁的縮影,甚至也是整個大周底層百姓生活的縮影。

對於眼前這些鹽丁,賈芸其實有的是方法讓他們過上好生活,比如改進製鹽手段,提高鹽丁的工作效率,增加他們的收入等。

賈芸前世作為廚師,對天南地北,包括國外的許多食鹽,都仔細瞭解過,不但知道哪兒的鹽好吃,還知道怎麼提高製鹽效率、產量和質量。

甚至於,他對古代的鹽政也是有過相當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