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講超脫,佛說彼岸。

佛家從立教之初所確認的最核心思想就是彼岸。

彼岸,顧名思義就是水的另一邊陸地。

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涅盤的境界為「彼岸」。

在佛家思想中,只要到達彼岸,才能證得菩提,逍遙成佛。

然而自古以來,僧侶何其多,但能成功到達彼岸的至上尊者又有幾個?

所以逐漸的,佛家僧侶慢慢地從最開始的唯心苦修學說轉為積德來世學說。

畢竟比起虛無縹緲的彼岸之境,來世之說卻更能打動人心,也能更好地傳教。

白馬寺的前身是一個番寺,同時也是佛教東傳最開始的幾個古老寺廟之一,雖然後來歷經戰火洗禮,數次毀於天災人禍,傳承斷絕。

但是最原始的彼岸核心傳承卻從無斷絕。

白馬寺每十年,就會普天下物色有慧根的靈童,雖然直白馬寺重建以後就從無僧侶成功到達過彼岸,但寺內的虔誠大和尚還是孜孜不倦地追尋佛的蹤跡,明知道做無用功也要確保不能斷了最初的傳承。

十年前,被確定為當代靈童的彼岸傳人,正是白雲的撫育恩師,佛號翠竹的陳嘉措。

可惜陳嘉措雖天生與佛有緣,奈何為情所困,最終在未婚妻香消玉殞後墮落成萬劫不復的佛妖,委實可悲可嘆。

眼看著投入無數心血資源培養的新一代靈童墮落,白馬寺的彼岸傳承馬上就要斷層之際。

剛剛痛失至親的白雲竟然意外地被方丈選為新靈童。

儘管因為陳嘉措導致白雲備受猜疑,同時也因為白雲在眾多候選靈童中天賦實在是普通,但平素善解人意,廣納建議的方丈大師卻力排眾議,一反常態地堅持要讓白雲晉升靈童。

白馬寺眾大德高僧苦勸無果,也只好捏著鼻子認下了這個時候。

別以為當選靈童是一件好事。

在享受靈童所帶來的榮耀和資源的同時,更需要承擔起靈童背後所蘊含的責任。

不管是佛法還是修為,靈童都需冠絕同輩,如此當擔得起靈童之名。

白雲雖然年幼,但卻勝在心思單純。

他知道恩師犯下彌天大錯,無時無刻不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所以他憋著勁想幫恩師彌補。

所以白雲的童年,幾乎可以用地獄來形容。

每天幾乎都只睡不到兩個時辰,除了出恭和用齋之外,其餘時間白雲都用來苦修佛法卷宗與提高修為之上。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辛勤付出了汗水,終究會有所收穫。

白雲在五年如一日的地獄修行中,終嶄露頭角,以七歲之齡成功晉入法師境,且佛法之高深,甚至能與一些大德高僧談經論道。

於是乎,近年來那些質疑白雲的聲音逐漸消失,寺內的僧侶慢慢開始正視那個憨態可掬,善良卻又勤奮的小和尚。

當老懷大慰的方丈大師以及寺內其餘高僧都認可白雲的努力之後,白雲終於從苦海中掙扎出來,准許下山歷練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