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天上去來(第1/2頁)
章節報錯
裴玄仁問張祿,是不是認為未來是可以預測的,張祿瞠目結舌,不知所對。裴玄仁微微一笑,注目郄儉:“卿能佔,可與言之。”
郄儉痰咳一聲,清了清嗓子,然後開始給張祿講課:“子曰‘逝者如斯夫’,是知時光若水也。吾在中流,上溯為可知者,若其未知,不到我所;而下行為不可知者,以我所為發端,汗漫不可測度……”
用古文闡述一套哲學觀點,確實是件相當辛苦的事情,說著累,聽著也迷糊,張祿要不時打斷他的話,先表述自己的理解,詢問是否正確,然後才能繼續學習下去。不過最終,他還是大致搞明白了郄儉所說的含義——也就是未來是否可以預測的問題。
這年月人們依然認為時間是直線的、連續的,就好象滔滔大河,從源頭流向入海口,只是源頭何在,是否真有起點,流向何方,是否會有終點,恐怕就連仙人們都搞不明白。
流逝的時間,發生過的事情,就好比一個人站在河流的中段,放眼觀望上游,不管你瞧得見瞧不見,那都是一段確定的航程——因為上游的水倘若不循著水道而行,根本就不可能流淌到你身邊來。但未來你是既瞧不見,本身也不確定的——雖然也有水道約束,但不可能知道某一滴水會不會半途濺出、蒸發,甚至河流會不會途中改道。
所以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存在著很多種可能性的。但這並不是說未來絕對不可預測,一是既然有水道約束,則其大方向不大可能改變,也就是常說的“世間大勢”。裴玄仁說漢朝氣數已盡,必將在近數十年內崩潰,劉姓更為他姓,這是可以確定的,並且誰也扭轉不了。然而改朝換代之際會不會發生動盪,動盪規模究竟有多大,是如同新莽建立那般和平過渡還是如同新莽滅亡那般天下大亂,就同時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了,並且很難加以預測。
郄儉道:“聞釋氏說因果,事有其因,乃生其果,斯亦有理也……”有大智慧的人,根據原因就能夠推出結果,所以未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預測的。但預測大事容易,預測小事反而困難;預測短期事件容易,預測長期發展就難;預測必然事件容易,預測偶發事件則難——“吾虔心卜佔,或可曉五六日間事也;若張師佔,可測數月經年;若仙人佔,或可測數百上千歲之事。釋家雲佛知過去未來一切事,竊以為侈言耳。”不過是吹牛逼罷了,沒人……沒有什麼神仙真能夠無所不知,算盡未來。
最後郄儉還補充了兩點。一是——“測人易,測己難,少測易,多測難。若知吾將罹禍,必尋機避之,則來日因之而變也……”一件事物的發生、發展,會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一則來說,當你越深入瞭解影響它的各方面因素,則你對事物結果的預測就會越準確。然而另一則,你對事物的預測本身就會影響到事物的發展,甚至一定程度上推動它偏離原本的軌道,所以你越是深入瞭解影響它的各方面因素,越是頻繁加以測算,則預測結果反而會越不準確。
尤其當預測者預測自身前途的時候,患得患失的心情,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使得預測越發偏離可能的真實——“故謂‘善醫者不自醫,善卜者不自卜’也。”
張祿心說你拉拉雜雜那麼一大套,我簡單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啦——這不就是宏觀世界的“觀測者效應”嗎?
郄儉補充的第二點,是說越愚昧的人,他的處世方式越是簡單,越具備可預測性——好比一輩子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你說他明年的今天跟現在一樣在種地,除非有大的天災人禍影響,否則基本上不會有錯。而越是智慧之人,他的行為就越是難以預測,因應外在環境哪怕再小的變化,他都能夠拿出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來。所以說了,你讓我占卜一老農民現在跟哪兒,這好算;讓我占卜自己明天會在哪兒,難度就比較大;若想占卜堂堂南華仙隱身何處,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啊!
張祿一擺手,說我明白了,多謝你給我上的這堂課——“統而言之,于吉何在,無可佔也。”你倒能算出我會去陽城找你,那是說我跟個普通農民智商相同嗎?
郄儉一攤雙手,說我能力淺薄,實在難以測算。隨即轉向裴玄仁:“裴師可能佔否?”
裴玄仁苦笑搖頭,但他隨即說,這不能成為二人不下山去尋找于吉的理由——“若本有緣相見,而不往尋,終不得見也。”
張祿撇嘴冷笑,說你們都不知道于吉跟哪兒啊,我……我也不知道,但我或許知道于吉三五年後,將會在哪裡出現。
裴玄仁臉上先是微露驚愕之色,隨即雙眼一眯,笑起來了:“若雲可知者,舍伯爵其誰歟?可試言之。”
不過這回張祿沒再允許郄儉旁聽,他要單獨向裴玄仁彙報——郄儉倒是並不在意,終究人家師徒傳承,有什麼秘法不希望外人聽見,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啊。於是他暫且退出去歇息了,等到屋裡光剩下了張、裴二人,張祿咳嗽一聲,改用兩千年後的語法對裴玄仁說:
“未來的史書,我是沒怎麼讀過的,但講述漢末這一段野史、小說很多,有一部書叫《三國演義》……”
裴玄仁擺擺手,打斷他的話:“休言其因,但道其果可也。”我早說過了,最近幾百年的歷史不打算知道,以免影響修仙的道心,所以不必劇透,你就光說相關於吉的事情就成。
於是張祿說了:“少則三年,多不過十年,于吉將在吳、會某處傳道,而為孫策所殺。”
裴玄仁聽著這話,倒不禁愕然:“果為殺否?”于吉那麼大道行,怎麼會被凡人殺死呢?“汝言孫策,得非孫文臺嫡男耶?”
張祿說根據小說記載,于吉雖然被殺,但孫策還經常見到他的幻影,導致精神失常,最終為……好吧不劇透,總之於吉是真死是假死,是使了幻術還是兵解,這我都說不準,但他數年後將會出現在江東地區,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而且孫策殺他的緣由,就是因為他信徒眾多,就連很多官吏都先拜他,然後再拜孫策——可見這南華仙鬧出的動靜不小啊,只要到時候去吳、會兩郡一打聽,肯定能夠找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