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變故(三) (第1/3頁)
章節報錯
是幾乎所有。言情首發
王舜臣用了幾秒鐘方才想明白韓岡的話,駭然一聲,包括燕達?!
研究所小樓一角的小廳內,只有韓岡王舜臣二人。但樓中壁薄,保不準聲音就傳到隔壁去。
可王舜臣已經顧及不到這些。
他是不得不驚駭。
無論如何,殿前司都指揮使燕達如今都是軍中名義上的第一人。
二十年前燕達就已經是一路主帥,是被熙宗皇帝看重的少壯派。王舜臣李信之輩當時才出頭,還是一抓一把的指揮使,芝麻粒大的小武臣。
時至如今,三衙之中老人盡去,王舜臣和李信也得以登頂武臣之極,但燕達更是早憑資歷功績穩穩的坐在三衙管軍的巔峰。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巔峰。
三衙起自五代,先有侍衛親軍司,至後周時,又設殿前司。太祖皇帝便是殿前司都點檢出身,手挽重兵,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全仗於此。也因此,自太宗時後,殿前司都副點檢便不再授人。而真宗時侍衛親軍司因其勢大又被一分為二,步軍馬軍各自獨立,三衙之名由此而來,而十一管軍之位也便從此確定。
但仁宗之後,最高位的殿前司都指揮使以及侍衛親軍司的馬軍步軍都指揮使多年不再授人,十一管軍只存在於名義中,實際只剩八個位置——殿前馬軍步軍三司的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以及捧日天武龍神衛的都指揮使——以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為首,號為管軍八位。功高如種諤,資深如張玉,也僅止於殿前都副使。
現如今,王厚是侍衛親軍司馬軍副都指揮使;李信是侍衛親軍司步軍都虞候;王舜臣原是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現為殿前司都虞侯,三人皆已先後步入武臣之巔,可燕達,卻是近三十年來,除了病重垂危時得以授任,以為沖喜的張守約之外,第一位殿前司都指揮使。
這一位一直都是擺著熙宗皇帝的孤臣孽子的姿態,當年與韓岡約定共保熙宗血裔在位的承諾也傳於外界,被世人視為熙宗皇帝的忠臣而多受讚許。
儘管他因為這一立場,逐步被剝離了軍權,手中權柄無法與先後管勾三司公事的王厚李信王舜臣等人相比。不過都堂為了對外表明自己赤心趙宋的態度,反而是不斷為其加官進爵,甚至打破了多年來的慣例,將殿前司都指揮使的職位授予其人。這兩年要不是因為韓岡卸任在即,兩邊都擔心都堂內部變數太多,燕達說不定就被送進樞密院做新擺件了。
軍方名義上的第一人,實權雖小站出來卻也能影響一大片將士的統帥,世所公認的帝黨,甚至被王舜臣視為絆腳石的存在,竟然悄無聲息的就站到了韓岡一邊。
這件事章惇知道嗎?都堂裡面的相公們知道嗎?
知道後會不會驚到?
王舜臣不清楚,反正他是被驚到了。
自是當然。
看到韓岡微笑點頭,王舜臣一身冷汗淋漓。
眼前的這一位,在他記憶中,雖然經常有著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卻總是十分可靠。對敵人心狠手辣絕不容情的同時,對自己人則是百般照顧。舊日的同僚好友,無不是得到他的照料而飛黃騰達,而自己年少時與其結下的情誼,更是讓自己受益至今,他甚至不顧世人非議,至今仍舊固執的對區區一介武夫的自己以兄弟相稱。
二十多年的兄弟,儘管在西陲戍守多年,當自己回到京師,熟悉的笑容一如既往的親切。這讓王中正確信,除了兩人的地位,一切都沒有改變。
但是現在,他發現,眼前這依然熟稔的微笑卻顯得極為陌生。
什麼時候,韓岡已經控制住了京師幾乎所有的軍隊?而管勾三司的自己竟然茫然無知。
標榜著自己忠心宋室的燕達都被收服了,京師眾將還有誰沒有被收服?
樞密院有張璪,三司有燕達,調動起京師兵馬,都不用知會都堂中的其他人。
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沒有告知自己?
王舜臣背後一陣發冷,彷彿懸崖邊一腳踏空。
他一直都自視為韓岡麾下的第一干將,在韓岡心目中的地位至少與李信不相上下。朝堂上的事不跟自己商量,學會中的事不與自己商量,這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但軍中之事不與自己商量,甚至連燕達歸附這麼大的事都一點風聲沒有,這讓王舜臣心都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