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大軍開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用三個營,準確說只有兩個營,沙特工程營沒有參加戰鬥,用一個晚上就撕開了叛軍的包圍圈?
可能嗎!?
確實很難以置信,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當晚,政府軍與阿盟聯軍的戰鬥機總共出動578架次,創下了夜間出動架次新高,投彈量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2750噸,部署在納西里耶的30多架A5PG出動了108架次,部署在哈立德國王軍事城的JF17機群出動了133架次,這些屬於伊拉克政府軍的戰鬥機總共投下了800噸炸彈。
此外,JF17機群在兩輪近距離轟炸中,用掉了1800枚小直徑炸彈!
正是得到了如此強大的空中支援,王棟率領的地面部隊才能撕開叛軍包圍圈,殺入塞馬沃城區。
從這個角度來看,打敗叛軍的不是地面部隊,而是空中力量。
顯然,由數百架效能先進的戰鬥機所賦予的強大打擊能力是阿盟聯軍的王牌,更是叛軍的夢魘。
如果沒法抵消阿盟的空中優勢,叛軍再能打,都會輸掉這場戰爭。
說白了,政府軍與阿盟地面部隊根本不需要冒進,在空中支援下一步步推進,就能打到巴格達。
問題是,叛軍拿什麼抵消阿盟的空中優勢?
叛軍沒有空軍,僅有的少量攻擊機也在內戰爆發之後不久被摧毀在地面,也沒有防空系統。
靠伊朗?
伊朗確實為叛軍提供了支援,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伊朗當時為叛軍提供了一臺遠端對空搜尋雷達,而且是S300的雷達,叛軍依靠這臺雷達,用剩下的FD2000防空導彈擊落了數架政府軍與阿盟的戰鬥機。
只是,伊朗當時沒有為叛軍提供成套的防空系統。
沒什麼好奇怪的,伊朗總共只有三套S300,其中一套部署在德黑蘭,一套部署在核電站附近,一套部署在霍爾木茲海峽北面的阿巴丹,沒有多餘的,更別說這些防空系統價值數十億美元。
其實,伊朗不是大國,就算有一些軍事工業,也無法自行生產先進的防空系統。
方眼全球,能夠獨自研製與生產區域防空系統的國家只有三個,即美俄華,此外還有一個歐盟。
至於以色列,其“箭”式防空反導系統的關鍵技術全都來自美國。
顯然,伊朗根本靠不了。
以伊朗的能力,就算全力以赴的支援叛軍,也最多讓叛軍獲得有限防空力量,不足以抵消阿盟的空中優勢。
無法抵消阿盟的空中優勢,該怎麼辦?
從戰略的角度看,叛軍唯一的選擇就是轉攻為守,放棄外線作戰,主動撤退,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
什麼是“外線”,什麼是“內線”?
遜尼派聚居區就是外線,什葉派聚居區就是內線。
塞馬沃是兩大教派的分界點,往東就是遜尼派聚居區,往西就是什葉派聚居區。
其實,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叛軍遭受的失敗,其實都是在遜尼派聚居區,而在什葉派聚居區,都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勝利。
以叛軍的實力,就算進攻無望,退回去防守還是有很大的勝算。
依託民眾,守住納傑夫、迪瓦尼耶等軍事重鎮,問題應該不大。
這只是在軍事層面考慮,而在政治層面上,問題就大了。
放棄進攻,等於承認無法消滅拉扎克政權。
只要拉扎克政權還存在,就是伊拉克合法政權,而霸佔著巴格達的卡里姆,不過是透過政變上臺的非法政權。
顯然,只有消滅了拉扎克政權,卡里姆政權才有可能得到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