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王宮,薩利赫沒有直接帶王棟他們去見王儲,而是先帶他們去了會客廳。

這麼見外?

王棟有點疑惑,不過沒有多問。

畢竟已是半夜,穆罕默德王儲說不定正在跟某個王妃翻雲覆雨,直接闖進去,顯然不合規矩。

等薩利赫出去,雲龍過去關上了房門。

走回來的時候,他已經掏出手機,開啟了一個網站,然後把手機遞給了王棟,讓王棟仔細看一看。

倫敦原油期貨交易所的網上交易平臺,不過已經收盤,顯示的是昨天的資訊。

王棟迅速看了一遍,把手機給了羅清。

“知道為何要促成交戰雙方和談了嗎?”

王棟嘆了口氣,伸手在外衣口袋摸了一遍。

雲龍笑著搖了搖頭,掏出香菸遞給了王棟。

沒什麼好說的,伊拉克內戰爆發之前,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還不到50美元,現在已經漲到120美元。

就在昨天,創造了兩個多月來的最大漲幅,達到百分之九點四。

為什麼?

很簡單,拉扎克政權在納西里耶大獲全勝,讓伊拉克內戰變得普所迷離,至少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

再說了,隨著叛軍由盛轉衰,伊朗出兵參戰的機率大增。

到時候,伊拉克、沙特、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與伊朗,這幾個全球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都將捲入這場戰亂。

不管這場內戰的最終以什麼方式結束,肯定還會持續橫長一段時間。

戰亂持續,油價不漲才是怪事。

油價上漲,主要的受益者其實不是這幾個已經卷入或者可能捲入戰亂的產油國,而是那些置身事外的產油國。

比如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汶萊等等。

只是,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跟俄羅斯與美國相比。

俄羅斯還好說,畢竟俄羅斯一直是主要石油輸出國,而且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出口收入佔到俄羅斯外匯收入的三分之二,就算說俄羅斯的經濟完全由油價主宰,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美國呢?

得益於頁岩油產業,美國不但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生產國,還在十多年前成為了石油淨出口國。

看得更廣一些,美國才是最大受益國。

很簡單,頁岩油產業跟油價息息相關。

當國際油價在每桶45美元左右的時候,頁岩油產業才有盈利。

正是如此,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油價一路下跌,最終在45美元左右穩住。

這些年來,控制國際油價的並不是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而是美國。

辦法也很簡單,如果油價低於45美元每桶,美國就會關閉一些油田,縮小頁岩油的開採規模,透過降低產出來拉昇油價;反過來的話,則透過增加頁岩油產量,迫使國際油價下降。

因為既是全球頭號石油消費國,還是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加上眾多產油國以美元為結算貨幣,所以美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甚至超過了石油輸出國組織,也就是歐佩克。

之前幾年,特別是在烏克蘭內戰爆發之後,為了打壓俄羅斯,美國一直在壓低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