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又一件轟動全國的重寶(第1/2頁)
章節報錯
PS:三更求月票,請大家多多支援。
“呵呵,叫你多讀點書,兩個文化名人都不認識。”
就在這時,一個老人教訓道:“魏了翁可是南宋後期大學者,蜀學的集大成者。”
隨即有人接話道:“至於鄧文原也是了不得的人物,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號稱元初三大書法家。人稱鄧巴西、素履先生,堪稱元初文壇泰斗。”
“受教,受教……”
一開始表示不zhīdào魏了翁和鄧文原的人立即有些臉紅,默默的退到了後面。也不怪他,主要是中國古代名人太多了。有些人由於缺乏群眾基礎,所以聲名不顯。然而不研究就算了,一研究你就會發現,人家在當時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魏了翁和鄧文原就是這樣,之所以現在一般人méiyǒu聽說過他們的名聲,也有一些歷史的因素。以魏了翁為例,他研究更多的是理學和易學,這樣的學術思想,絕對不kěnéng出現在教科書上,大家對他自然méiyǒushíme印象。
另外就是鄧文原了,儘管是元初文壇泰斗,三大書法家之一。不過歷史也在定論,鮮于樞的影響力不如趙孟頫,而鄧文原的影響力又不如鮮于樞。
鮮于樞是英年早逝,成就不如趙孟頫也正常,但是鄧文原之所以排在末尾,主要是他做官很成功,晚年疏於翰事,書名漸隱。
其實這樣的性質與江郎才盡的江淹yīyàng,由於公務繁忙,顧不上練習文章書法了,出現倒退的情況也很正常。在古人眼中,兩人是反面教材,可是用現在人的眼光來看,他們卻是盡職盡責的表現。
bìjìng無論如今,大家用納稅的錢養你。不是讓你白吃白喝,練習書法成就zìjǐ名聲的,勤於政務,為民做主才是本分。反正鄧文原的官聲很不錯,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
至於趙孟頫,儘管在元朝出仕為官,但是由於是前朝的皇室後裔,註定不能掌控實權,所以才有閒情逸致練習字畫。然後榮際王朝,名滿四海。
實際上蘇東坡也差不多,也在是被貶了之後,一篇篇流芳百世,震古鑠今的詩詞文章才紛紛出爐,奠定了一代宗師大文豪的地位。
扯遠了,言歸正傳。從魏了翁和鄧文原的題跋就可以zhīdào在南宋、元朝之際,這幅作品是一路傳承下來的,méiyǒushíme問題。
ǎoxiàng是明清的文人所寫。
&néiyǒu辦法與前面幾個人相比,大家也弄不qīngchǔ他們的身份和來歷。估計要回去查一查典籍,才nénggòu說得上來。
這也正常。dìfāng名人嘛,肯定要查dìfāng志才zhīdào。刑老就曾經這樣自嘲,表示zìjǐ就是屬於這種dìfāng名人,在dìfāng是名人。出了dìfāng就是無名小卒了。
與此同時,田老微笑道:“中間這幾個人,我也不太qīngchǔ。但是最後一個題跋中提到的楊氏帖園,我卻zhīdào它的來歷。”
“楊氏帖園?”眾人有些迷惑不解,一臉茫然之色,顯然méiyǒu聽說過。
“王觀,你zhīdào嗎?”田老轉頭問道。
“hǎoxiàng聽錢老說過。”
王觀皺眉沉思:“應該是在徐州,在清代嘉慶年間,一個叫楊映權的人建立的。他在為官的shíhòu,收集到許多明代晉王府所藏唐宋名家書帖。回鄉後,為了讓這些書帖長存人間,特出重金聘請金石良匠將這批書帖摹勒上石,並修建了一個園子珍藏,所以有帖園之稱。”
“你說得沒錯。”田老笑道:“在建國以後,楊氏子孫就將這批石刻獻給國家,現在的徐州博物館之中,還有這批碑林石刻呢。”
“田兄真是見多識廣啊!”刑老等人忍不住稱讚起來。
“我曾經去過徐州,見過存放的石刻,才zhīdào有這個楊氏帖園而已。”
田老擺了擺手,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說,至少在嘉慶年間,這幅作品還在。只是不zhīdàoshíme原因,東西又消失不見,直到現在才重見天日。”
“真是東坡居士的前後赤壁賦?”
就在這時,門外有一群人匆匆忙忙湧了進來,卻是接到了紀老的電話,立即從黃州趕過來的文化節評委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