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這些東西應該是上個世紀時局動亂之中,被人掠奪或者盜賣海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國內藏家重視明清銅製佛像不同,海外的藏家顯得更加註重唐宋以前的石頭佛像。究其原因,應該是審美觀的問題。或許在西方人眼中,只有石雕才是真正的藝術。比如說大衛雕像、斷臂的維納斯等等,這些舉世聞名的珍寶,都是石頭雕像。

所以中國的石雕佛像,在西方人的眼中,應該是比較親切。

況且,魏晉時期,尤其是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佛教十分盛行。在貴族的頂力支援下,佛教徒們開始佔山立寺,並且營造石窟。

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在隋唐年間,石頭佛像的雕刻工藝已經十分成熟了。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公道,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態自然伸展,具有很強的動感。

尤其是造像的衣飾,能夠在堅硬的石頭上雕刻出柔軟如水的質感,手藝堪稱一絕。只要不是瞎子,都能夠看出石雕的精妙絕倫。加上西方人本來就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東西,所以在清末民國年間,各大寺院慘遭洗劫……

一尊尊雕像被運到了海外,有些存放在博物館之中,有些則是落到一些大藏家的手裡。顯然,倉庫之中佛像的來歷,不外乎這兩種原因。

經歷多了,王觀也沒有什麼憤慨,只是覺得嘆惜罷了。當然,多多少少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如果……

凡事沒有如果,王觀微微搖頭,輕步走到一個佛頭腦旁邊,只見佛頭為束髮式高肉髻。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秀氣,神情平靜溫雅。給人莊嚴的感覺。

不過,佛頭體型很大,王觀站在旁邊比劃一下,發現佛頭的高度已經過腰了。那麼也可以試想。完整的佛像又該是有多麼的巨大。或許就是由於佛像太大了,當年掠奪的人也搬運不了,乾脆只砸下佛頭帶走。

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只要去一些名山佛寺參觀就知道了。在佛寺之中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佛像。運氣好的,只是斷了腦袋而已,要是運氣不好,身軀都碎裂了。

不過,也可以看得出來,倉庫之中的這些石雕佛像保養得不錯。看起來十分乾淨,而且沒有任何風化的痕跡。儘管有些漲他人志氣的嫌疑。但是也不可否認,在保護文物這一塊,歐美髮達國家肯定走在中國前邊。

這是必然的情況,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談什麼動物保護,那純粹是扯淡。文物的保護也是這樣,經濟不夠發達,條件跟不上,自然沒辦法保護。現在好多了,大家生活好了,富裕起來了,自然開始逐漸重視。

一口吃不成胖子,文物的保護也要一步一步來,想要一蹴而就,那也不現實。

這是題外話,反正看到這些石雕佛像,王觀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了幾張相片,然後第一時間傳給了錢老、周老等人。

見此情形,約翰先生也沒有阻止的意思,反而樂見其成。片刻之後,錢老等人紛紛回信了,話裡話外就一個意思。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把這些東西帶回去。

對此,王觀當然也想,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再打量兩眼這些佛像,他就繞了過去,繼續觀看其他東西。

還真別說,在這個時候,王觀真的覺得自己就在一家博物館之中參觀瀏覽。一排排過去,盡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又走過幾排架子之後,王觀突然停了下來。因為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了一件東西,一件出乎意料的東西。看到東西的一瞬間,卻是讓他感到十分驚奇和意外,自然停下了腳步。

細看之下,東西卻是一隻烏龜,一隻巨大的烏龜。

當然,這隻烏龜是死的,確切的說,是一隻烏龜的造像。只見烏龜甲背大概方圓兩米,四肢微探出來,腦袋卻半縮在甲殼之中,給人活靈活現的感覺。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龜甲,在龜甲的上面,卻是有一塊石碑。只要對於神話傳說有點研究的人都知道,如果烏龜的背上多點什麼東西,那麼烏龜就不再是烏龜了。

如果多了一條蛇,那就玄武,要是多了一塊石碑,那就叫贔屓。

贔屓,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控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古人對於大地認識有限,在他們的想象之中,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一隻大龜託著大地,才不至於沉沒於水中。所以大家就把龜神聖化了,才有了玄武和贔屓的形象出現。

至於贔屓背上為什麼要有石塊,這自然也有它的來歷,而且與治水的大禹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