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七十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3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看著地圖稍稍頷首,尋找著需要指正的地方。
穿著道袍的明達道“皇兄,父皇可以祭祀了。”
李承乾又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拿了告祭的書卷,看了眼身後的孩子們,於菟為首的一群孩子,穿著新衣裳正自在地玩鬧著。
面對道祖的畫像,父子兩人下拜行禮。
這並不是大祭祀,這只是除夕時節,用來祭奠自家先祖。
李家的先祖是不是道祖他老人家也不可知,他老人家認不認當了皇帝的李家,反正道祖也不會開口講話。
當祭祀完成之後,父皇又問起了國事。
一張地圖放在父子面前,李世民蹙眉看著地圖道“天山腹地當真有十萬畝田地?”
“建設安西四鎮,建設安西大都護府就是為了屯田,龜茲是一片富饒的地界,算上北廷焉耆還有五十頃地。”
李世民看著地圖上所畫的巨大屯田之地,撫須不語。
李承乾道“當初征戰怛邏斯城又撤回,就是擔憂後方馳援不濟,有了屯田就能夠駐防兵馬,況且還有坎兒井,用安西四鎮將西域連成一片,建設好安西都護府,就能夠與大食人抗衡了。”
“現在司農寺的官吏大多都派往西域了,他們還在想著要種什麼,總不能都種棉花。”
李世民道“朝中的事如何,朕聽聞你近來要做不少事。”
“兒臣要建設安西大都護府,向東還要建設運河的漕運,東西兩邊一起做事,不論是文臣還是軍中,來年必定會很忙。”
正說著話,坐在輪椅上的爺爺又睡著了。
現在的爺爺總是這樣,到了這種高齡,隨著身體越來越虛弱,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睡著,睡醒之後又想不起來自己在哪裡,總是要等身邊的勸說之後,良久才會想起來身在何處,何時。
話再說回來,李承乾又拿出另外一幅地圖,道“漕運必須拿在社稷手中,才能惠及運河兩岸的萬民,經過這幾年的清理,運河兩岸的地方勢力都被拔得差不多了,這條運河也該發揮些成效了。”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喝下一口茶水,“輔機近來一直在隴右那些大族間走動。”
“兒臣自登基以來確實沒有顧慮他們的利益。”
“你舅舅為此費心不少。”
李承乾揣手端坐著,道“兒臣有必要考慮他們的利益嗎?”
李世民緩緩搖頭,“倒是不需要。”
“倒是有些人的利益,兒臣必須要考慮。”
“嗯,你說說吧。”
“兒臣看了歷年來鄉民與軍中行伍將士們的書信。”
李世民沉聲道“書信?”
“嗯。”李承乾從袖子裡拿出一卷褐色的布絹,道“這是邊關將士送往家中的家書,這些家書讓人蒐集了不少,有些人家的孩子去當了府兵,而他們的家人就當去邊關的兒子已死了,兒臣雖說讓京兆府照顧邊關將士們的家眷,也讓他們善待老府兵。”
“可兒臣還想多做一些事,往後崇文館隨軍,讓崇文館給軍中的將士寫家書,家中但凡子嗣進入府兵,不僅要增加口分田,還要按照月俸將將士們的錢餉送去家中,他們的家眷可以得到房屋,醫治與他們的孩子能夠讀書。”
見父皇也不言語了,李承乾道“父皇當初是天策上將,兒臣雖不是將領出身,但我們李家不能忘了那些將士。”
於菟看罷書通道“爹,爺爺!孩兒要當將軍。”
李世民瞧了一眼孫子,無視了這個孩子的話,又神色平靜道“你安排吧,朝中用度一直都是你在安排,這些事你去辦,朕也放心。”
“嗯。”
“你是皇帝了,這些事不用與朕說的,若軍中的老將軍們需要朕去知會,你只管去做便好。”
李承乾頷首,“謝父皇相助。”
乾慶七年二月,上元節這天,朝中召開了大朝會,長安城的坊民們多數匯聚在朱雀門外,看看今年是不是有新的國策張貼出來。
早在去年的除夕之前,朝野就傳聞要開設漕運,也不知道如今情形如何。
人們站在朱雀門,隱約能夠看到遠處的承天門,倒看不見太極殿。
有內侍快步來到朱雀門前,朗聲道“今有人勸諫陛下遷都洛陽,自武德,貞觀以來皇帝皆扼守關中,朕自知關中建設還未結束,斷不離開,望勿要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