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仁弘的事情上套路了一把的皇帝,幾天後就又跑去驪山逛了兩天,跑了跑溫泉,打了打獵才又回到宮裡.

一回宮裡,刑部就給皇帝找事了,刑部上摺子說“反叛等大罪依連坐法令,兄弟沒官為奴處罰太輕,請求改為一併處死。”

皇帝一看這事情蠻大的,自己一言而決不太好,畢竟關係要不要株連的,弄不好會被人說殘暴的,還是交給手下人議一議再做決定的好,這樣的話哪怕被人詬病也能找到背鍋的.

於是皇帝敕令尚書省僕射以及六部尚書共同議定,然後不管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還是魏徵等人都認為:“秦、漢、魏、晉的法律,謀反罪都要夷滅三族,如今應當改用刑部的請求為是。”

皇帝一聽覺得也對,既然手下大員們都這麼說了,那咱就恢復原先的法律好了.

結果,皇帝詔令還沒下呢,得到訊息的給事中崔仁師就上摺子反對了,他說“古時候父子兄弟犯罪互不相關,為什麼要用亡秦的嚴刑酷法來改變使周朝興隆的中典呢?而且誅殺其父子,已經足以累及其心靈,這一點都不顧及,又如何談到愛惜他們的兄弟呢?”

這摺子一上,皇帝一聽,哎,這特麼也說的挺對的,我要是恢復了秦朝的嚴酷法律,不是我和始皇帝的殘暴有一拼嗎?不行,看來不能這麼幹.

當皇帝拿著崔仁師的摺子讓房玄齡他們看得時候,房玄齡沉默了一陣後,說道“祖宗有蔭庇子孫的義務,所以祖孫關係親近重要,而兄弟關係疏遠。如此說來就是親近的流放而疏遠的處死,不是用刑的本意。”

房玄齡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以前的是隻算父子的,意思就是說假如某個人犯了罪,遭受株連殺頭的只到了他的父親以及他的兒子這個輩分,要是在往上一點他的爺爺是不會殺頭,而是會被判處流放的.

房玄齡的意思就是開始有點贊同崔仁師的話了,畢竟要論親近的話肯定是爺爺和孫子親,兄弟之間可就不見的了,不然也不會有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這麼一說了.

兄弟在父母死後會分家,可沒多少爺爺會和自己孫子分家的.

既然在孫子犯罪後,爺爺只是判處流放,那關係更加疏遠的兄弟之間如何能遭受株連殺頭呢,根據關係遠近判刑的話這說不通啊.

作為百官之首的房玄齡都這麼說了,其他人也就沒什麼說的,反正大家意見是給出了,就看皇帝怎麼決定了.

然後皇帝有些為難了,接受崔仁師的建議吧,可值錢他都認同了眾位宰輔的意見準備下詔了,可不接受吧,那以後人家萬一就此詬病起來,殘暴的帽子可就扣到自己頭上了.因為有臣子反對,房玄齡都變了主意了,那就是自己一意孤行的過錯.

不行,發愁的李世民想來想去,覺得這可能出現的殘暴的鍋自己不能背,既然不能被那就認同崔仁師的意見,把刑部的意見打回不做更改好了.

完了後,李世民還把崔仁師好好誇了一頓.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要是放在別的大臣,李世民少不得要提拔個一級半級的,畢竟是自己金口玉言誇過的,升官才能表示自己這皇帝賞罰分明的嘛.

可這個人是崔仁師,皇帝就不打算這麼幹了.

賞罰分明,也是看人的,別人可以,崔仁師不行,誰讓他是出身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是東漢名士崔鈞的十一世孫。

皇帝對門閥的打壓那是眾所周知的,不提拔崔仁師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