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代表證後面的二維碼

“美國的科學家、總工程師,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都是西裝革履峨冠博帶,一副上層人士的樣子。其實現實中他們不是這樣。你要是在上班時間闖入他們的工作場地,多半會看見一個頭發蓬亂、眼圈發黑、面板粗糙、衣服髒兮兮、還一副兇巴巴樣子的中年人。”

航空工業和電子工業都做了制度調整工作,接下來是落實執行的時間段,聶、李、錢三人坐下來聊聊最近這段時間做的事,總結總結經驗。錢學森開口卻說起了他在美國的一些見聞和業內軼事。

“好吧,我那幾年差不多也是這副模樣,哈哈。先是給美國國防部打工,戰爭結束去麻省理工做教授、兼任實驗室主任。主任這個職位的工作壓力是最大的,你的老闆,或者金主,會不厭其煩地過問:你們實驗室最近有什麼成果?有什麼能申請專利的嗎?上次列的計劃完成了嗎?此外還有什麼發展的新方向?我是說能賺錢的方向……用咱們的話來說,就是老闆會用盡辦法剝削科學家、實驗室及其全體員工。”

聶榮臻:“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是得學會怎麼剝削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設計人員。這是我們現在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上次也說過,美國一個資深設計師,1950年的年薪是六千美元起步,有的公司與實驗室獲得的成果之間是提成關系,這上限可能更高。我們呢,算了還是不提工資了。肯給設計師開這麼高的工資,開工資的人是資本家,這說明他有辦法從設計師身上賺到遠高於六千美元的收益。”

錢學森:“就是這樣的,給資深設計師一個月發一百二,這不是剝削,因為這一百二是國家財政貼進去的,只虧不賺,你還沒學會怎麼剝削呢。給設計師一個月發三百、五百、六百、八百或者一千不等,但發多少錢出去,設計師就給國家多賺回幾倍十幾倍的錢,這才是學會了怎麼剝削。”

李強:“在這方面,我是說在充分發揮科學家、科研人員的生産力,提高科研系統的運轉效率這方面,就算是蘇聯做得也不是太令人滿意。我是去過幾次蘇聯的,其中有兩次在蘇聯呆過很長時間,而且進入了蘇聯的科學院所繫統工作,他們的那一套和美國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錢學森:“倒沒有這麼絕對。蘇聯的科研體制當然沒有市場化了,但是蘇聯的科學體繫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他們的傳統。從帝俄時代開始,幾百年的傳承,他們的科學家群體形成了一種精英意識和自我追求自我挑戰的文化,只要是人所能想到的東西,想到的線路,他都要給實現了,掙不掙錢他都全力以赴去做,不為錢,就是為一份榮譽。”

聶榮臻:“是啊,俄羅斯科學院是1724年成立的,距現在兩百多年了。我們1724年在幹嘛?哦有個叫李毓秀的秀才在寫《弟子規》,1724年他應該是寫完大半了,還有兩年就刻版印刷了。”

聶榮臻的這番話讓李強和錢學森都笑了起來,是苦笑。

李強:“俄羅斯兩百多年形成了科學家群體的傳統榮譽感,我們也有幾百年的傳統,但是效果是相反的。讀書做什麼?考科舉。考上了做什麼?做官。當上了官幹些什麼?嘴上會說很多冠冕堂皇的話,其實背後真實想做什麼就只有他知道了。我們的科技事業如果想有所成就,前提就是要掃除掉這些不良的傳統:儒生趨炎附勢的傳統,微言大義的傳統,跪舔皇權的傳統,藐視一切科技、工業、進步的傳統。”

聶榮臻:“這段時間中央也開會討論過幾次。經濟工作中央正在陸續釋出政策和決定。科技工作,中央主要是調查研究,做一個大致的方針路線,具體的實施策略還是要由我們科技小組制定。中央建議的方向是這樣的:市場化是一定要搞的,但是在初期可能搞不起來,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因此在現階段,我們的科技工作還是要提倡傳統、榮譽感和攀登精神。”

“這些精神以前中國沒有嗎?也有。而且尤為重要的是,我們的黨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奮鬥歷程中,就積累和沉澱了這樣的一種傳統和精神。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民主制度、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些都是傳統,但卻完全不同於以前的那些陳腐傳統。我們提倡的是我黨的革命傳統和鬥爭精神,不是那種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

“但是,在提倡傳統,樹立大家的職業榮譽感和攀登精神的同時,我們也得一點不打折扣地把整個執行體制建立起來,這才是長期的可持續的東西,它可以為以後更大的場面奠定基礎。”

……

1953年的春節,忙碌了一年的組長、副組長、小組成員們暫時地歇了下來。

李強完成了厚厚的一本《td3電晶體工藝手冊》,去年規劃的在774廠旁邊蓋的“用途不明”的廠房,現在有了明確用途了。這個所謂的774a廠在53年2月就開始了工人招募和集結,工人和工程師要盡快趕到酒仙橋報道,並且立即開始相關工藝的針對性培訓,爭取在進口裝置就位的時候,工人也練好。

對了,td3這個名字是李強定的,在冶金專家到位之後李強終止了原先的q李強)系列,改用td系列。td不是“【特】種【電】子管”也不是“三極+數字化”縮寫的意思,它是“鐵蛋”的縮寫。

因為小組內有同志開玩笑說,娃起賤名容易養活……李強就深以為然了。

黃昆和北京計算機中心的4名同志拎包就走,春節前就到了上海。在上海剛安頓下來,黃昆就向複旦的系主任提建議:挖人。

最好是把在北京攢電晶體的他的本家黃培雲教授給挖過來。

過去幾個月,黃昆在腦子裡琢磨,查閱手冊書籍,查完在腦子裡繼續琢磨,得出的結論是矽這種材質要想拿來製作半導體,多晶矽可能不太行,得單晶矽。

單晶矽!黃昆可不知道怎麼煉出來,這必須得專業人士才能做成,黃昆只知道自己要想做出矽電晶體,得要單晶矽。

聶榮臻春節期間還琢磨了未來檔案的另一段話,這是兩會上面發給代表的《2021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作為解放軍的代總參謀長,聶總對國防事業的那段話是爛熟於心的: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深化練兵備戰,堅定靈活開展軍事鬥爭,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