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1965年,在大陸這邊各省的經濟都動起來的時候,海峽對面的臺灣經濟發展也加速了。在日佔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産基地和糖業基地一一糖在二戰期間可是安撫民眾情緒的重要“奢侈品”。二戰前夕,為支援海軍的南進政策,日本又在高雄一帶搞了一些重工業

主要是武器彈藥生産和修造船設施,這讓臺灣在回歸中國的時候擁有了半工業化的基礎。

但常凱申也明白,就這點基礎,民國吃老本是不行的,所以常凱申選擇一一吃美國。1950~1962年吃美國。再到後來,常凱申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從1963年到1964年,逐漸將一些民政權力放給常經國。這本來是準備傳位,讓太子先監國鍛煉幾年的謀劃,但客觀上讓臺灣在60年代

中期終於迎來了國府治理下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

可能是常經國年輕時在蘇聯呆過很長時間,深入瞭解了計劃經濟的特點;也有可能是常經國研究過美國,尤其是凱恩斯的經濟措施。總之,常經國主政之後,首先是以發展臺灣獨立的軍火工業為由,投建了一批基礎的重工業,並將這些重工業企業納入國有體制,奠定了臺灣的工業基礎。

然後常經國在臺灣全島大修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其中包括非常難修的橫穿臺灣腰部的公路。一方面拉動就業增加老兵收入,一方面給臺灣各地發展經濟提供了先決條件。1963年底,經常經國舉薦、常凱申點頭許可,國府財政部長嚴家塗被任命為行政院院長,行政院的官僚也大換血。嚴家塗這一屆行政院採取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連續出臺了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彙率等一系列改革,還公佈”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臺。總體上,既要強化國有基幹力量”,

也要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由出口帶動生産。

1964年,臺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開始有了外彙累積。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之前臺灣一直都是靠美國輸血,每年提供上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和數量更多的無息貸款來維持經濟和貨幣體系不散架的1964年和1965年,越南戰爭的擴大化、最終全面爆發,對臺灣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助力作用。1965年5月,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一下子給了臺灣10艘滾裝貨輪的訂單一一這些滾裝貨輪是民船,不過是作為軍用運輸工具,從日本、夏威夷把美軍的機械化車輛裝備運到越南去。這10艘滾裝貨輪的訂單剛剛簽完,不到一個月,美國又來了10艘成品油輪的訂單。要不是美國軍艦實在太敏感,臺灣還想讓美國在西太平洋巡代的軍艦也來高雄維護修理的。

1964年,臺灣全省gdp1028億新臺幣,摺合25.7億美元,人均gdp205美元。比大陸高,但一一高得不太多,大陸1964年的人均數大約是120美元25.7億的總gdp是建立在1964年美國對臺灣經濟援助1.15億美元的基礎上的。所以現在的臺灣,無論是高層還是中層,對大陸這邊都信心不太足。大陸這邊,對臺灣的軍事政治經濟都保持著關注,但也僅僅是關注而已了。中國在關注所有主要國家的發展動向,包括科技、經濟、市場、金融各個方面,值得學習借鑒的會馬上拿過來。但臺灣沒

什麼學習借鑒的地方。如果說學習”如何從低起點把經濟搞上來”的經驗,現在的日本更值得中國研究。

1965年6月,中國駐日本聯絡小組組長換人,陳促赴日本上任,原小組長符浩回國,擬轉任駐巴西大使。中國駐日本聯絡小組制度是從駐美聯絡小組那兒山寨過來的。中美互不理踩的時候雙方都沒有對應的官方聯絡渠道;中美在1960年互派相當於使節的聯絡小組,日本馬上就過來談中日之間互派聯絡

小組的事情,連中國聯絡小組在哪個樓辦公都給安排好了。

符浩回國、去巴西之前,把最近4年在日本所觀察所瞭解到的資訊寫了一個80多頁的報告。報告的中心內容就是這四五年時間日本的經濟發展,特別是1960年池田勇人擔任首相之後推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所得倍增計畫)。1960年的日本安保鬥爭讓整個日本政治架構搖搖欲墜,這看起來好像是日本對美國繼續享有駐軍權益特別慣怒,但池由勇人意識到,問題的關鍵不是大學生的慣怒,歸根結底在一一太窮,作為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1960年的日本工人工資和戰後新獨立的新qiong)興bi)國家一個檔次。當然這有1945年輸掉戰爭之後日本有幾年經濟極度困難的原因,但也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一直奉行“極限壓榨”政策,形成了慣性有關。符浩在報告中承認自己初上任的那兩那年工作失誤看走了眼,當時他認為所謂的池田勇人綱要”是在畫大餅,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只是個幌子,骨子裡日本不會改變。但在1963年,日本進入奧運景氣”之後,日本工人的平均工資真的嗖嗖地在增長。從1960年到1964年,這五年日本gdp年遞增9,工人平均工資年遞增11.2。按這個速度,10年之後日本的工人平均工資不是倍增,而會是1960年的2.9倍不過一一還有通脹呢。從1960年到1965年,日本通脹率5年總計大約是30,這抵消了一部分工人工資的增長,但沒有全部抵消。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資會達到1960年的290,近三倍的差距。10年總通脹70左右,日本工人的真實收入...還是差一點點沒有倍增,但也是有極其明顯的增長,“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中小企業現代化。鼓勵小企業採用新科技的裝置裝備,採用優惠貸款政策幫助小企業改良和升級,縮小企業因規模不同而導致的勞動生産率差別,承包交易標準化,防止大企業拖欠小企業款項,增加中小企業獲得國家訂貨合同的機會。為此日本在1963年出臺了《中小企業基本法》,並在議會設立中小企業政策審議委員會。”

“二、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充實社會資本,如加強道路、港口、鐵路、機場、電信、電力、城市基建等方面的建設,一方面為大量企業提供了經營空間,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社會資本,從整體上提升了日本的製造業優勢。

“三、降低各種收入差距。計劃制定了當前日本國民收入水平線,根據此收入水平線,按照家庭平均勞動力數量制定了最低工資收入線並要求全國的工業企業強制執行。對於勞動力的地區擁集現象,透過第2)個措施,建設便捷的交通體系、大量建設住宅,打破這些導致勞動力遷移障礙的客觀硬體因素。

“四、提升社會福利,緩和二元結構,確保社會穩定。應對産業結構轉型帶來的摩擦性失業問題,此外,考慮到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大齡失業問題,加強中年和高齡勞動力的職業訓練。”“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總計投入了30億美元用於奧運場館建設以及相關的東京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投資在1963~1964年創造了所謂的奧運景氣。1965年,日本政府敏銳地認識到了需要一種新的

推動力讓日本在奧運會之後繼續維持高速增長,這個新的推動力是:建設國債。

“又稱&039;伊諾之債。如果這一舉措能推動日本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它可能會被稱作&039;伊裝諾景氣。”.符浩的日本國情報告被起名為”長報告”,很快就出圈了,從外交部拿到國務院,又分發到國家計委、國資委和各個工業部門。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真的。日本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也是真的。按這個發展速度,不需要10年,6~7年後日本就可以名義數字上達到”國民收入倍增”,當然考慮到通脹的話,那大概是11~12年。這是代表看什麼呢?這麼說吧,過去10年中國的國民收入並沒有做到倍增。gdp當然倍增了,還不止,所以...過去10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了3.7倍,外彙獲取能力增強了無數倍。在1952年陳年底還發愁國家交不起聯合國會費,現在可以”先預交20年”一一當然只是說錢袋子

裡的錢可以這麼做,實際上中國才不幹呢。

“到1970年或1972年,日本勞動者僱傭收入將佔國民生産總值的45~50,這一數字超過我國現有的水平。蘇聯未做此類統計,但我相信蘇聯的這個數字也是不到45的。”這是陳在讀了“長報告”之後的批語。“勞動者的工資總額決定了國內的消費市場。而國內的消費市場又關繫到以生産消費品為主的輕工業、農副産品加工業的興衰。畢竟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剩餘的輕工業産品都拿去出口。增加勞動者的工

資水平,既是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成果,也是促進工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必要措施。

“社會福利是另一個必須加強的領域。我們現在有一些報紙上,有作者撰文說我們雖然工資比美國低,可我們福利好,這種不恰當的吹噓是經不起推敲的。”

“比如說公費醫療。公費醫療只覆蓋了城鎮戶口的工人,好醫院只集中在城市,也就是隻覆蓋了20的人口。其他80的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極為薄弱。”“那麼城鎮戶口的居民,享受的社會福利就很好嗎?也未必。1964年國家財政撥付給醫療系統的支出一共16億人民幣,全國人均2.2元。就算扣除農村人口,只算城鎮人口,那也不過是每年人均11元

的醫療經費。是總平均,六七十歲的老幹部在醫院插管子用進口藥打吊瓶,也要從這16億元裡扣。這種公費醫療有什麼值得吹噓的。

“三五計劃明年完成,如果沒什麼意外,隨著三五計劃的完成,我們要結束解決溫飽的階段,走向奔小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應該如何做好經濟工作,是一個值得反複考慮的問題。”“在奔小康的階段,主要是在四五期間,適當減少國家的積累率,將更多的財富發還給勞動者,讓勞動者手中的錢自己去尋找增長點,刺激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日本的這一做法是不是值得我們這個社

會主義國家借鑒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