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中美貿易最惠國待遇

“最惠國”一詞首次出現是在17世紀,但最惠國待遇義務可以追溯到11世紀。根據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的定義,貿易最惠國待遇是在國際貿易中“給惠國給予受惠國或者與該受惠國有確定關系的人或物的優惠,不低於該給惠國給予第三國或者與該第三國有同樣關系的人或物的待遇。

1998年,關貿總協定即將升級為世界貿易組織前夕,美國透過法案,將最惠國待遇改名為“正常貿易關系”,不再作為一個特別要提及的事情了。不過在t0成立之前,國與國之間的最惠國待遇還是單簽的,最多是幾個國家在一次集團會議中一起簽,沒有普適一說。

美國曾在1937年給予蘇聯最惠國待遇,但到了1952年,美國取消了對蘇聯的最惠國待遇,理由包括共産主義擴張和控制他國、迫害蘇聯和東歐的猶太人以及強迫政治犯勞動等等。但這次取消只是暫時的。在原歷史位面,)1972年美國又恢複了和蘇聯的最惠國待遇,只是多了一個年審程式,每年由美國國會對蘇聯的人權、政治民主、對外擴張等等方面進行審查,如果美國

國會認為你的人權不合格,參議院有可能會透過“中止最惠國待遇”的決議。

老布什為什麼喜獲”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頭銜,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在1991年,參議院都投票透過了要中止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決議送到總統辦公室這兒的時候,老布什使用總統的否決權斃掉了這個決議,繼續延長中美的最惠國待遇。

美國憑借其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和遍及全世界的貿易體系,把對美最惠國待遇變成了一項政治武器,它之所以能成為武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最惠國待遇對另一個貿易國來說是經纖解困、發家致富的良方。底層民眾可以免去糧價漲上天的崩潰心情;中層工人擰螺絲或者當社畜都會有更多的工作機

會前提是別遇上金融暴週期),工資收入還會增加;上層現在賺的是刀樂,和黃金綁在一起的美金。

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讓自已的國庫稅收呼呼地漲,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從美國購買到至關重要的機器裝置哪怕經過各種法案重重設卡,只能獲得次新型號的且非軍事用途的工業裝置)。所以無論是亞非拉的小國還是東方陣營的扛把子一一蘇聯,都無法拒絕貿易的誘惑,美國一在貿易方面卡他,他就跳起來。理查德羅素在參議院的聽證會上提出的這個建議,當即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議員當即就跳起來表示”你說得太好了”,有的議員跳起來說的是”反對”。不過聽證會不是國會的大會,只是叫上了兩個委員會的成員來討論中美貿易的問題。如果真的要簽訂長期雙邊貿易協定並給最惠國待遇,應該是要在國會提出正式提案。今天就是理查德羅素為了撰

寫出一份有分量的提案而叫了一撥人來佐證,這些人把該說的都說了,然後理查德羅素就可以寫提案去了,並不需要現場的議員們投票表決。

最惠國待遇是武器,但你要使用這項武器,先得把待遇給丟擲來再說。美國把最惠國待遇當作武器也是“適度使用”,可以用它來戳戳你的痛點,但美國背後的底牌還是有的:一定要拿下這個國家。你這個市場越大,美國就越看重。在美國製造業未退化的時候,拉一個國家進貿易體系可以把剩餘價值變成貨幣經濟繼續運轉;在美國製造業退化之後,拉一個國家進貿易體系意味著美元在更多的

人口裡面流通,美國又可以多印很多錢而且不用擔心通脹或經濟過熱。

於是,第一步其實是由美國首推、中國只是在後面打輔助。輔助行動之一,是中國發布了1964年的《國防白皮書》。“一、中國的安全形勢。”“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複雜變化。國際陣營的戰略競爭仍在持續和發展,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十分明顯。但在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尤其是資訊革命正在

突飛猛進地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終究戰勝對抗與對峙,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的主流。

“大國之間圍繞國際秩序、綜合國力、地緣政治等的國際戰略競爭仍舊十分激烈,東西方陣營、傳統大國與新興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時顯現。”“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是多元而複雜的。海峽兩岸關系是關繫到中國統一的最重大安全問題,海峽兩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必將統一。和平統一是中國選擇的統一途徑,但中國不排除在某些特殊

情況下采用其他方式完成祖國的統一。

“在中國周邊,仍然存在著一些沖突和戰爭威脅。對周邊的不穩定地區,中國堅持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全面維護區域的和平與國家秩序,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合作共贏的國際安全環境.

《國防白皮書》將中國周邊的所有熱點事態定義為“沖突和戰爭威脅”,當然也包括中南半島的兩個越南在內。如果再逐字逐句地摳字眼式解讀,就會發現中國對越南這個熱點的態度裡面不包含“威肋到中國的領土安全”,而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中國託印度轉達的資訊裡面是明說了“朝鮮有事可能導致中國安全受到威脅,你打過三八線我就會出兵”的。

中國的輔助行動之二,是在共和黨參議員歐內斯特格魯寧訪問中國期間,總理會見了格魯寧。格魯寧是布什敲定的”共和黨參議院四連訪”中的第三位。格魯寧在中國期間非常認真地勾畫了未來中國與美國怎麼做生意的細節,甚至連四川天然氣田的開發規劃都做好了。輔助行動之三,是中國駐美聯絡小組在《華盛頓郵報》上發文,闡述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與計劃的關系,強調在中國國內,企業的自由度和競爭度不僅限於民營企業,在國營企業集團中也在進行廣

泛的競爭性發展。

中國這邊表態到這兒,就差不多了。接下來是美國那邊的國會老爺們如何拉幫結派。對中美雙邊貿易協定的態度,當然只有贊同和反對,但細分又可以分為四類:

因為商貿前景而贊同的工商界代言人議員;因為政治理念而贊同的鍵政,啊不,國際政治鑽研型議員;因為商貿利益矛盾而反對的工商界代言人議員;因為政治理念而反對的國際政治型議員比如布熱津斯基這樣的團體,眼裡只有遏制俄國在歐洲的擴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其他的任何一切都可以讓路,或者尋找一切可以建立統一戰線的方法,讓一切行動都為”遏制俄製國”的總戰略服但另一些團體,則認為共産主義不分國籍,只要是共産主義國家,一律無差別遏制。從5月份到6月份,贊同的和反對的互相攻防,希望簽署雙邊協定的一派遊說反對的那一派,反對的那一派也如法炮製。雙方最後都發現,因為商貿利益而贊同或反對的那部分議員是最死硬的,誰也休想說服他。因為政治理念而贊同或反對的人,倒是“可以通融“的。比如紐約州的參議員,因為ib總部就在他們家,自然不希望中美之間簽署等同於自由貿易的長期雙邊貿易協定。正如ib的那位技術專家威爾斯的報告中所寫,如果中國和美國簽署了長期雙邊貿易協定,美國的進出口公司會蜂擁而去中國掃貨,中國的計算機就會從現在的”雖然我打不過但好在市場份額有天花

務。

板”的狀態,變成泌湧而來的海嘯。

在紐約州的參議員喬治亨利說出自己的反對理由時,還遇到了一件比較古怪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雙邊貿易協定,雙邊,參議員先生,在中國的産品不設限制,按需出口到美國的同時,ib,在你們面前,中國的市場也逐步放開了。”喬治亨利氣呼呼地說道:“這位記者先生,ib的大部分産品禁止出口到中國!”記者“.喬治亨利:“您可以查查巴統,巴黎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都透過了什麼法案。”在巴統的限制法令中,計算機、半導體和高階資訊産品的禁運非常嚴厲,其中的資訊革命是七八十年代才逐漸摸著石頭過河找到的道路,人家五十年代就意識到資訊科技和半導體技術有多重要了。至少軍方知道半導體、計算機會對傳統武器有多大的加成效應。所以這類産品在過去十幾年被嚴格地禁止向社會主義陣營出售。事情到底是哪年發生變化的呢?可能是1956~1957年,從那時候起,蘇聯好像不太在乎透過各種灰色渠道從西方購買這類産品了。再後來美國人到1960年也知道了,中國的計算機産品在悄悄佔領蘇東國家的市場。更大的打擊發生在1964年3月,一架p2”海王星”反潛機在波羅的海巡邏,用自己的探測儀器斜掃蘇聯海岸線,這時候來了一架蘇聯圖16,看外觀像是偵察型。雙方在空中互相瞪眼一一互相釋放電子

幹擾。讓p2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圖16偵察型以前總是被美國的電子戰系統壓制的,但今天螢幕出現大片雪花、什麼都看不清的卻是p2。

蘇聯的電子戰系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在價效比方面壓倒了ib曾懷疑中國人惡意傾銷,但看到中國神威系列的實機之後,答案其實已經找到了:中國人的計算機真就是憑借各種自己琢磨出來的專利

電路和元器件,讓神威系列計算機在既不用超級龐大的電晶體規模,也不用巨型機櫃和電路,就達到了極高的效能。它的製造成本不可能超過同檔次的ib計算機。

喬治亨利的無能狂怒是有理由的:就算巴統的法案廢止,ib的計算機恐怕也沒法在中國和蘇聯傾銷,但這話喬治亨利不能說出口。他能做的只有在國會辯論和投票的時候努力阻止中美自由貿易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