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吃飽穿暖

黃昆製造出第一片積體電路的那天,1958年1月31日,在大洋彼岸,美國終於補票上了太空俱樂部的車。

探索者一號小型衛星,帶一具固體推進劑發動機的全重13.97公斤。這枚衛星由噴氣推進實驗室製造,由美國陸軍彈道導彈局設計的木星c朱庇特c)中程彈道導彈發射。木星c盡管增加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可它的最終速度還是沒能到達第一宇宙速度,所以才得由探索者一號上面的小型固推最後推動一把。

不管怎樣,這個相當“湊合”的玩意畢竟是發射成功了。繼蘇聯之後,美國成了第二個向太空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美國發射人造衛星的訊息國內沒有封鎖,第二天就上了報紙新聞。

蘇聯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國內群眾是由衷感到高興。美國也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國內的聲音是“哇”,美國也發射成功了。“哇”完之後呢?

還確實有些人開始惦記中國是不是也搞一個。

當然也不是特別強烈的要求,只是希望國家也有太空計劃。對這種聲音和要求,在2月下旬,也就是大年初一的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上,中央算是正式地回應和確認了這件事情:

“我國已展開太空技術和宇宙空間科學的相關研究。在合適的時候,中國將發射自己的人造衛星和其他航天器。”

……

社論傳遞的資訊就是:中國在研究這方面的東西了,不要著急。

太空計劃是國家遲早要做的事情,但現在並不是最重要的工程。

最重要的工程叫做——全體溫飽。

這是寫在八大結束時的會議公報裡的“三步走”的第一步:1956年到1966年,用10年時間,解決全體人民的溫飽問題。

這不是一句空話,從八大開始,這已經納入是中央和各地方黨組織、政府工作日程的一項必須解決的事情。

1957年,全國糧食産量是1.99億噸,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數字是6億人口,人均大約00公斤糧食“理論上”是可以夠一個人吃飽,但在實際上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地區差異,人均三百公斤意味著有些地方人均400公斤,有的地方——比如蘇聯在黑龍江援建的八一農場,人均糧食産量10噸,但在有的地方,人均糧食佔有量就遠不到300公斤。

比如貴州西部山區,1957年底有好幾個縣上報的數字,山區農民人均糧食佔有量只有150公斤不到。最差的山區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這些地方的人怎麼活過來的?半年糠菜野菜)半年紅薯粥,大概就這樣。

1958年2月,遼寧率先宣佈,全省已經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提前八年完成了“八大”提出的解決溫飽問題的任務。

遼寧解決溫飽問題一點也不奇怪,有日據時期的半工業化作為基礎,又完整地執行了一個五年計劃,省財政和國資委家底雄厚,農村貨幣收入較高買衣服不差錢)。且遼寧人口不算多,但耕地很多,地區差異較小,讓全省吃飽穿暖不算太難。

遼寧宣佈提前解決溫飽問題的新聞是在中央媒體出現了,但沒有大肆宣傳,過度的宣傳可能會讓某些地區也放衛星,誇海口,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但遼寧的這種做派還是引起了一些“模仿”。3月份,黑龍江也宣佈自己基本解決了全省人民的溫飽問題,但前提是“除幾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屯以外,其他地區解決了溫飽”。

4月份,吉林也如黑龍江那樣宣佈自己提前溫飽了。在黑龍江之後,是蘇州、揚州、無錫、鎮江四個地區行署地級市)宣佈自己提前溫飽。廣東不像江蘇,沒有各地自己獨立宣佈事情的習慣,受粵北貧困山區的拖累,廣東這會兒還說不出口“我已經全部解決溫飽了”。

溫飽問題上升到國家戰略之後,許多事情開始變化起來。首先出現的變化是耕地匱乏、糧食産量不多的省份或地區開始厚著臉皮地理直氣壯地叫苦,申請減少國家糧食統購指標,尤其是在人均耕地較少的山區農村,大家都希望農民手中年底能多留點糧食。南方尤其是嶺南地區穿暖相對容易一些,只要糧食有基礎,1966年解決溫飽就有譜。

中央聽取了這些省份幹部的意見,但中央也指出,城市的糧食供應關繫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安定,有些困難地區的糧食統購指標可以下調,甚至特別困難的地區可以免徵農業稅,但從全域性角度看,國家需要保證每年收上去的糧食總量。因此各地區幹部們提出的要求不能一揮手全部滿足,最後總要做均衡和協商。

再然後……這些省份的幹部開始口徑統一地建議中央,城市人口的糧食供應可以試試進口糧食嘛。

進口糧食?

且等一下,現在的出口額是多少。1957年外貿總額過了200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進口都是100億多一點點的樣子,出口略大於進口因為要存錢還貸款)。

出口商品當中,農産品23億,礦産品出口10億。不過農産品出口當中基本都是農業特産,什麼板栗核桃、香蕉柑橘、中藥香料之類。此外還有橡膠的轉口貿易2.1億,中國從南洋收購橡膠,然後轉賣到蘇聯和東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