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一江山島解放

1953年12月24日。

浙江臺州外海,一江山島登陸戰役正式打響。

1951年6月朝鮮停戰後,國防部、總參制定了“從北向南”的收複東南沿海島嶼作戰計劃。當時國民黨佔據的島嶼最北就在上海外海,因此這個順序是從最急需解放的島嶼開始。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我軍依次解放大鹿山島、小鹿山島、雞冠山島、羊嶼、積谷山島等島嶼,國軍外島防衛司令胡宗南又添上一連串的敗績。

不過在1953年4月,我軍解放東磯列島的前期準備戰鬥中,因國軍獲得的美製艦隊驅逐艦突然參戰,我海軍艦艇在海戰中受挫,奪島戰鬥暫停。1953年6月國軍主動撤出了東磯列島,但我軍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還是推遲了。

用這半年的時間,海軍魚雷艇炮艇部隊和空軍轟炸機部隊苦練攻擊海上目標尤其是大型軍艦的技能,至11月份,準備工作完畢,我軍第一次海陸空三軍協同的兩棲戰役進入倒計時。

參戰的陸軍是長津湖戰役中參與全殲陸戰一師的20軍60師178、180團及加強的122毫米榴彈炮、76.2毫米加農炮、132毫米“喀秋莎”火箭炮若幹;

空中部隊有空軍的1個轟炸機師、1個強擊機師、2個殲擊機師、海軍航空兵5個團。

海軍部隊有護衛艦和炮艦6艘、魚雷艇18艘、炮艇16艘、各種登陸和運輸艦艇138艘,其中6艘小型登陸艦被改裝成搭載“喀秋莎”火箭炮的火力支援艦。

國軍島上的駐守部隊一千餘人,其中步兵一個營600多人、岸防炮兵大隊300多人,以及其他勤雜部隊。從臺灣開出的軍艦會不定期在大陳一江山之間巡邏,大陳島上有一個小型機場。

戰役的序幕是以雙方的海空對抗開始的。12月20日上午,我軍轟炸機突襲大陳島機場。12月21日、22日又來了兩次轟炸,徹底炸壞跑道並摧毀了十幾架飛機,佔大陳島國軍空軍飛機數量的一半。但在突擊機場之後,國軍也明白解放軍就要對大陳一江山列島發動登陸戰役了,從臺灣開出的軍艦編隊12月22日抵達一江山島附近,被海航的偵察機發現,一共2艘驅逐艦和4艘護航驅逐艦。

鑒於東磯列島海戰中,我方老舊的起義護衛艦、炮艦很難對抗國軍的驅逐艦編隊,所以現在海軍改變了策略,老舊軍艦只用於登陸火力支援,主要由魚雷艇部隊和強擊機負責打驅逐艦。

12月23日上午,空軍強擊機師出動20架伊爾10前往海面但是——沒找到國軍的軍艦,帶彈返回。下午2時許,第二波22架伊爾10在一江山島大陳島之間的海面找到了4艘國民黨軍艦,1大3小。伊爾10隨即發起攻擊,國軍軍艦則拼命規避、防空火力全開。

結果是22架伊爾10只命中1枚近失彈,炸傷一艘護航驅逐艦,其餘炸彈都被國軍軍艦扭屁股躲開。伊爾10的機炮倒是命中了多次,但很顯然機炮無法對一千多噸、2000多噸的大軍艦構成致命傷。

當然國軍的防空炮射擊水平也不怎麼樣,伊爾10半小時的空中圍攻,4艘國軍軍艦只擊落1架伊爾10、擊傷3架。

在伊爾10發動攻擊的時候,本該也出現在戰場的魚雷艇部隊遲到了。下午3時10分,8艘魚雷艇才趕到,對國軍軍艦發起攻擊。魚雷艇的沖擊失敗,但解放軍空中和海上的攻擊讓國軍艦艇大為震驚,天黑前這4艘軍艦向後撤到了大陳島以南的海域。

但我軍空中偵察還發現了另外兩艘國軍軍艦沒有撤。12月23日晚上,我軍出動8艘魚雷艇找這支由2艘軍艦組成的國軍編隊,深夜11時許,其中一支魚雷艇中隊找到了目標,3艘魚雷艇發射6枚魚雷,擊沉了1400噸的護航驅逐艦“太平”號原美國海軍“德克爾”號)。但另一艘軍艦“遼陽”號美製本森級)立即掉頭開到30節以上的高速,一邊逃一邊開炮和發射照明彈阻擋魚雷艇追擊,航速4節的魚雷艇無法追上,只好返航。

海空突襲戰雖然打得很難看,但終究還是把國軍的軍艦趕跑了。12月24日的登陸戰役,20軍178團上午10時登陸,下午2時設在北一江山島的國軍司令部被抄,司令官官王生明陣亡,副司令王輔弼被俘,下午5時南一江山島也全部被攻佔,戰役順利結束。這時候預定進行第二波攻擊的180團乘坐的登陸艦還在途中,全場打了個醬油。

……

一江山島戰役産生的第一個影響是:12月31日,美國國會透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

當時美國的“正規官方文字”中仍習慣稱臺灣為福爾摩沙。

之前美國的臺灣政策是幫助民國政府協防臺澎,《美中共同防禦條約》裡就是這麼寫的。那麼東南沿海國軍佔領的島嶼被解放軍攻擊的時候真的就不管嗎?《福爾摩沙決議案》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

決議案其實不是法案,而是一個“授權機制”。它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派兵協助中華民國防衛自己的控制區。

至於是不是派兵,就看總統本人,參議院這鍋完美地甩給了艾森豪威爾以及後續的美國總統。

而且決議案還說得很模糊。文字上寫的是“授權美國總統可在必要時出兵援助中華民國,保證其佔有的臺灣和澎湖列島的安全”。但如果金門馬祖遭到攻擊,那其實也符合派兵原則:金門、馬祖如果被佔領,臺灣和澎湖列島的安全也會受影響。這在邏輯上也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