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登月競賽,決勝年

肯尼迪航天中心,日。全長110.6米、總重3039噸的土星5號+阿波羅9號組合體準備就緒,3名宇航員在火箭頭部的阿波羅9號指令艙中半躺,靜靜地閉目養神,等待發射倒計時結束的那一瞬間。“...5,4,3,2,1,0,點火。”土星5號的第四次發射任務as504)、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開始。和去年的第三次發射相比,阿波羅9號上面的配重模型更少了,宇航員登月預備使用的宇航服和登月保障揹包也配上了。在太空中,阿波羅9號的宇航員測試了登月保障揹包,帶上它出艙在太空中

飄了一會兒,並測試了把固定在飛船屁股的登月艙解脫、讓登月艙漂移到飛船頭部、掉轉頭與指令艙相接。

這套複雜的登月艙解脫轉移掉頭連線動作是阿波羅飛船最讓人放心不下的設計,這個設計在阿波羅9號上面測試透過,那登月計劃就邁過了最難的一步。在阿波羅9號之後,下一枚土星5號的任務是“登月彩排”,阿波羅10號飛船攜帶全套登月能用的裝置前往月球,在極低軌道環繞月球飛行,然後返航。再然後就是阿波羅11號,正式載人登月。阿波羅9、10、11、12號都計劃在1969年內發射,也就是僅僅一個阿波羅計劃,美國在一年內就要往太空打總重12000噸的四枚火箭,把43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4套奔月火箭+飛船結合

體)。

為什麼阿波羅12號也在1969年內發射?阿波羅12是預備方案。萬一阿波羅11號登月失敗了,就發射阿波羅12號接著來,一定確保美國實現肯尼迪在1961年說的”我們要在60年代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

“美國一枚土星5號往近地軌道運送的載荷,就比我們1968年全年發射上太空的載荷還要多。是這樣吧?”在土星5號發射成功之後幾個小時,錢學森就看到了美國電視的報導。

屠守聘:“豈止是比我們全年還多,是兩倍。一枚土星5號的運載能力,是我們1968年全年12枚運載火箭總運力之和的兩倍。”錢學森:“美國人就是這樣,有錢。”一一中國在1968年進行了13次航天發射,成功12次。但這12次往太空送的並不都是“大家夥”。大家夥是2艘載人飛船,每艘飛船8.6噸,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空間站是1967年下半年發射的,還有一枚通訊衛星和一枚出售給歐共體的”歐洲風雲”是用長3捆發射的,火箭是大家夥,但衛星沒多重一一要先發到近地軌道再轉移至同步軌道,因此不知道是該算等效近地運力還是算衛星淨質量。其他的8次航天發射,都是中小型火箭發射。但是中國現在的航天技術,似乎並不應該只用火箭的個頭和年度發射次數來衡量。在運載火箭方面,去年底發射成功的長徵4運載火箭,其實是當今世界eo運力質量比最高的運載火箭。第一級4臺97.5噸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總推力390噸,火箭總重285噸,近地軌道)運力6.2噸。在長徵4號基礎上還可以各種搭積木,發射同步衛星就增加個遠徵平臺模組化的第三級),發射大衛星就捆綁助推器。技術更先進、更大的運載火箭也在做前期規劃了。當錢學森理清專案進度,確定“大火箭”的首發試射時間最快也要1975~1977年之後,果斷讓專案組在設計的時候以“發射場在海南島”來確定設計細節

和一些小引數。

錢學森也是能看到未來檔案的..….而且中央經過反複討論,認定越南戰爭的最佳結束時間應該是19741975年。不管美國人自已有什麼想法,反正中國是打算這麼當“導演”。在航天器方面,1969年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要發射v1.0版的定位衛星了。d成像、數碼傳輸的照相偵察衛星,“大炮筒”預定在1970年升空,但是1969年還有一枚”小炮筒”beta1.1)要發射。和1967年下半年發射的beta1.1版小炮筒相比,這一枚衛星的光學系統沒有大

<101nove.cd的畫素從256x256擴充套件到800x800。

最後當然是現在美國也漸漸發現“很不簡單”的空間站。不過空間站一一在第二次航天員空間站生活測試結束後,測試結果似乎與之前的理論推算有點兒距離。“這是空間站補給物資消耗的情況彙報。”

“為了支援28天生活測試,我們往空間站裡送了足以支援航天員60天生活的補給品。當測試結束時,這些補給物資消耗了...57.5。”錢學森:“也就是說,比預計的消耗量要大。”王希季:“然後就是航天員的身體狀況,身體狀況在空間站時沒有問題.落地之後,航天員的身體,嗯,平衡系統、肌肉控制系統、內迴圈系統、它們發生的變化,與之前航天醫學中心的估計還是略

有些出入的。

錢學森翻到專案總結的“航天醫學”方面。航天員上次、上上次,在太空中呆的時間是5~7天。落地時地面人員找到飛船開啟艙門,航天員扶著出來就可以了,甚至航天員在地球呆了一會兒,感覺不用扶自已走兩步都沒問題當然被醫生阻

止了)。

在太空中呆了28天的航天員,哈,擔架抬出來的。王希季:“彙總這一次太空生活的報告,修正了許多之前的估計。當然這只是28天的,未來三代空間站我們可能要做90天、180天的生活測試,那時候獲得的資料會更準確。.….但是,載人火星計劃,

恐怕我們估計得太樂觀了。

錢學森:“300多噸的遠徵飛船怕是不夠了。”王希季:“是。當做長時間太空飛行時,維持人體機能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複雜。不是遠徵飛船總重300噸,恐怕,去除燃料之後的飛船淨重就要有300噸。”錢學森:“那飛船全重就直奔七八百噸去了。…太誇張了。我們還是先不要設想火星飛船的具體結構,這應該留到10年後、20年後,用那時候所掌握的技術再進行設計。而且,空間站不只是為這個

計劃積累經驗,它還有好多別的事要做呢。

“達瓦裡希,米申,你現在還好吧?”錢學森撥通了與蘇聯航天系統的專線電話。在科羅廖夫逝世之後,蘇聯最大的航天設計局一一okb1“科羅廖夫設計局”的扛把子就是瓦西裡米申。米申:“錢,我現在很好。你一定是看到阿波羅9號的新聞了,來問我們一些問題的吧。”錢學森:“蘇聯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了?”米申:“暫時,我是說暫時,還沒有什麼可說的。”

錢學森:“你一定有一些什麼可說的,只是不願意告訴我。”“噗,“米申在電話那頭笑了,“看來我是該坦率一點。沒有什麼可說的進展,我們做了一些事,但不屬於進展。”錢學森:“您的意思是,….某些事情,失敗了?”米申:“別說了別說了…

大約三個星期前,1969年2月21日。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東110號發射臺。一枚巨型火箭在寒風中立。土星5號全長110米,這枚巨型火箭沒比土星5號小多少,全長105米,而且,這枚火箭的底部直徑比土星5號還大,就像一枚豎直指向天空的釘子。okb1設計的n1巨型運載火箭,最初由科羅廖夫提出研製,科羅廖夫逝世後,它的設計工作由瓦西裡米申領導完成。土星5號的第一級推力000噸,n1第一級推力高達4590噸,火箭總重2750噸。在馬斯克的完全版星船服役之前,“世界起飛推力最大的航天器這一世界記錄一直由n1火箭保持。為了達到這個前無古人的推力資料,n1火箭在第一級並聯了30臺nk15發動機,每臺推力150.3噸。所以,即便它的第一級直徑達到了17米土星5號是10米),30臺發動機仍舊是分內外兩圈密密麻麻地佈置在一起。米申自已也知道30臺發動機並聯的可靠性堪憂,因此它給火箭設計了足夠大的餘:即便有3臺nk15發動機因故障停機,系統也可以關掉與故障機對稱的1臺發動機,保持火箭推力向量平衡,然

後,剩下的24臺發動機仍舊可以把n1送入太空。

由於美國真的在1967年拿出了土星5號並且成功打了出去,現在大家都明白“留給蘇聯隊的時間不多了”。但蘇聯高層可不管自己起步太晚、不管自己在專案初期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導致技術底蘊不夠,總之,雖然時間不多了,可蘇聯還是想試試看能不能超車美國。

n1火箭就是這樣造出來並且弄上了發射臺。土星5號在地面測試時,造了個全尺寸的力學測試箭,把這100多米長的火箭組裝起來,在發射架上起豎、放平、再起豎,灌水、顛來顛去、震來震去,直到確認火箭的結構沒有問題為止

n1沒時間造全尺寸的火箭進行力學測試,它只造了個1:4的縮比模型進行測試。就這樣,n1火箭就正式生産了。2月21日,第一枚n1登月飛船是一部模型。此外蘇聯的工廠裡還有2枚即將完工的n1火箭。蘇聯現在也知道了阿波羅計劃的大致時間表,他們的第2、3枚n1火箭預定的發射時間都是6月底到7月初。可是..一切的前提是2月21日的這次發射要成功。只有順利把登月飛船發射上天,第2、3枚火箭才可以再搏一把但很遺憾的是,第一枚n1火箭沒成功。火箭點火後,前十幾秒的飛行還是正常的。在第12秒,火箭自檢系統發現第12號發動機關閉,於是發動機綜合控制系統kord)發出指令,與12號對稱的24號發動機關閉。此時火箭還沒有失控,還在繼續上升。第25秒,2號發動機故障停機,發動機綜合控制系統頑強工作,把第14號發動機關閉了。火箭繼續上升。此後發生了什麼就搞不太清楚了。現在知道的是,在第68秒,火箭的所有30臺發動機全部關閉!而向地面傳回飛船狀態的無線電系統此時壞了,沒報告火箭上此前發生了什麼、自檢系統到底檢測到了什麼資訊以至於系統要向所有在工作的發動機發出關機指令。地面只透過遙測系統看見n1火箭

發動機的噴口突然全都不冒火了,但火箭也沒有淩空爆炸,而是經過約兩分鐘的自由落體,在第183秒墜落地面,掉到了離發射臺52公裡的地方。

對了,遙測系統還發現,火箭大約在第38秒的時候,第一級似乎發生了火災,即便在30臺發動機全部關閉之後,正在自由落體的n1的屁股仍舊有火苗。到底n1火箭出了什麼故障導致發射失敗,現在還查不清楚,等蘇軍把哈薩克大草原上那攤零件廢墟撿回來研究再說吧。n1火箭首射失敗的訊息沒有對外披露。實際上n1火箭在發射之前也沒有任何蘇聯報紙和廣播做報道或者鋪墊熱度,這是瓦西裡米申強烈要求的。看來,總設計師才是最知道自己的設計作品可靠性如何的人。錢學森:“你們已經確定了,美國會在7月底8月初實現載人登月?”米申:“是的,情報系統向我們透露的。”錢學森:“那麼,..你們的n1專案還要再拼最後一次?”米申:“恐怕會是這樣。樣”錢學森:“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放棄掐著阿波羅計劃前一個月用n1再拼一次的想法,用1年左右的時間對n1做事故評估、全面回爐、改進,重建火箭全貌,然後再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