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中常蒸彈

華盛頓州布雷默頓基薩普海軍基地。

“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在四艘拖船的幫助下緩緩靠在碼頭。

當今世界最先進、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的首艦。1968年6月開工,1972年 下水,1973年試航。

10月 15日至11月10日的試航是“尼米茲”號1974年度的最後 次航行,也是最後一次船廠試航。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這艘船明年就會交付給美國海軍,以後的試航和訓練就和造船廠無關了。不

過“尼米茲”號的首次戰鬥執勤可能得到1976年才能進行。

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尼米茲級的二號艦“艾森豪威爾”號正在建造,大約會在明年下半年下水。三號艦“卡爾文森號已下訂單,正在切割鋼板,明年下半年正式上船臺。

332 9米長、9萬多噸的超級航母帶給世人的震撼不是開玩笑的,蘇聯海軍尤其受到刺激。

在“尼米茲”號返港的時候,黑海海面上也有另一艘大艦在試航。和尼米茲級相比,它只有273米的全長、4萬噸的排水量,顯得“嬌小”很多, 不過也算是個龐然大物了。此時它正開足馬力在黑海極速航

行,煙囪冒出的黑煙足足上升到千多米高仍然是黑滾滾的柱子,誇張 點說可能連黑海南岸的土耳其都能看得見。

這是1143.1,基輔級中型航母的首艦“基輔”號。

蘇聯建造航母的頻率比美國快:從1970年 基輔”號開工,1972年“明斯克”號開工,現在三號艦“新羅西斯克”號馬上就要開工了,基本上是2年開工一艘航母,而美國的週期是3~4年。

然而差別在於航母的噸位和戰鬥力。雖然你2年下水一艘航母, 可才4萬噸,夠幹啥的。

“1143型根本無法與美國的艦隊航母抗衡。不但對抗不了尼米茲級,它也無法與企業級、小鷹級或者獨立級相抗衡。”

“我們必須啟動1153型航母,啊不,載機巡洋艦專案。”

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已經是第三次向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提這個建議了。

格列奇科:“戈爾什科夫元帥同志,我也很想讓蘇聯海軍搞出一一個大家夥來,可是,1153型的方案至今我仍沒能看出來有什麼可行性。”

1153型航母(載機巡洋艦),也就是所謂的“奧廖爾級航母方案,它提出於60年代末,基輔級開工之前。

當時蘇聯是透過情報系統得到了尼米茲級的粗略的方案描述,本著”美國有的蘇聯也要有”的原則,開始天馬行空地設計蘇聯的重型航空母艦。設計出來的方案排水量75000噸到80000噸,載機70架,

初步計劃是搭載米格23k戰鬥機、p42反潛機、 蘇24攻擊機和卡25直升機。

不但載機量和噸位遠超基輔級,1153型還是一 種核動力航母, 只是艦用核反應堆得從頭開始研製。

當粗略的方案進入到工程角度考慮的階段,困難就接踵而來:不但核反應堆得從頭研製,蒸汽彈射器也要從頭研製。米格23k等艦載機也得立項,四種艦載機有三種得新開專案研製,就算有空軍版

的原型機,研製艦載型也是極其麻煩的事情。

況且,蘇聯還得認真考慮一件事情:就算硬磕重型航母的技術,蘇聯就能在水面艦艇領域壓倒美國嗎

考慮過之後,蘇聯覺得太難了,轉走另條科技樹:不和美國在大洋上正經打海戰,用核潛艇、遠端轟炸機對抗美國的航母或許效果更好。然後蘇聯自己的航母用來保護核潛艇不受騷擾就夠了。

這樣就誕生了基輔級,主要功能是反潛和反反潛,也兼顧遠端反艦導彈的發射平臺。

在基輔級開造之後,1153型航母的論證設計就放慢了,現在仍然是ppt。不但航母總體設計停滯了,相關的分系統比如蒸汽彈射器的研製也是有一搭沒 搭的, 進行得很慢。

以至於1970年才開始的中國蒸汽彈射器專案,現在研製進度漸漸趕上了蘇聯。

1974年11月15日,太湖湖畔的小機場,條80米的彈射軌道做完了最後的檢查,現場清空。

一個小時前就點火工作的重油鍋爐已經蓄積了足夠的蒸汽,彈射器要彈射的物件 重24噸的帶輪子的鐵塊掛到了彈射器的卡扣上。

隨著; 股蒸汽冒出,鐵塊和彈射器的活塞同時運動起來,整個機場都被尖厲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氣流聲覆蓋。幾秒鐘之後,鐵塊就運動到了彈射器的末端,然後脫離卡扣繼續往前沖,在兩百米的減

速軌道上慢慢停下來。

“末速度,200公裡小時。此次使用的蒸氣壓為理論最高值的70。”

試驗場的記錄資料。

總指揮:“如果使用100的蒸氣壓,會發生什麼

“上一次試驗發現,彈射器的密封系統有壽命問題,彈射幾次之後就漏氣嚴重,這不行。這次是更換了新的密封系統,測試這個系統能夠正常彈射多少次。如果前兩次彈射我們測得的密封系統磨損程

度符合理論計算,今後會逐漸加大彈射氣壓。

....

至1974年底,蒸汽彈射器的研製達到了”第階段收官”的程度。按照原先的計劃,蒸汽彈射器的陸上試驗有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