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出價
章節報錯
第二十章,出價
1965年12月31日,西藏,達旺特別市。今天是達旺市成立的....第1天。大約在1965年10月,達旺周邊就沒有印度軍人了。12月中旬,中方漢、藏幹部逐步搬入達旺市。達旺居民也依中國憲法,在該地選舉出了市人大代表,從9月至11月28日,人大代表選舉完成投票、
計票和最終確認程式。
12月31這天,達旺市的街道人頭動。在市中心最高的5層大樓那裡,人群聚集得最為密集。西藏黨委副書記曾雍牙帶頭舉起剪刀剪綵,隨後”達旺特別市政府”的牌牌掀開紅布,顯露真容。在市政府四大班子大樓的對面,是達旺市人大的會堂,這也是達旺市現在唯一的會堂類建築,其實是達旺市唯一的電影院。按現在這情況,每年除了開人大會的那十幾天,其他時間它還得是電影經中印兩國邊界談判組第7輪談判獲得的階段性成果,達旺周邊地區由中國建立民政體系,中國在此設立達旺特別市,市政機構正式運轉的時間是1966年1月1日。但在12月31日搞點剪綵、典禮,也沒人說什麼,都是中印兩國早就定好的程式了。中印邊界談判始於1954年,那時候的印度總理還是尼赫魯。總理與尼赫魯會談的時候表明了中國的態度:“麥克馬洪線”是英國對中國西藏地方執行侵略政策的産物,這條線所關繫到的印度、緬甸已經相繼獨立,成為同中國友好相處的國家。由於以上種種複雜原因,中國政府一方面感到有必要對麥克馬洪
院。
線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審慎從事,並且需要一定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主席與尼赫魯談話的時候則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亞歐大陸就是一個盤子,這個盤子需要和平,如果不和平,就摔碎了,印度一塊,中國一塊,拼不起來了。主席建議中國和印度整個邊境線,各退或者十公裡,或者十五公裡,或者二十公裡,搞一個無槍地帶,只許民政人員照舊管理,雙方都不在裡面放軍隊,以利於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主席、總理、尼赫魯在1954年談話開啟了此後的中印邊界談判,從1955年到1965年一共進行了7輪。中印兩國沒有戰爭也沒有積怨,兩國在國際戰略上也沒有什麼分歧,這是談判的有利因素。不過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還是給談判增加了很大的壓力。1960年11月,西線發生邊境沖突事件,雙方的第4輪談判結束後未確定第5輪談判的開始時間。
1961年1月31日,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且衛星發射成功後,2月13日,印度回應:第5輪談判沒有取消,我什麼時候說過取消了?還是按原來的日期開始。在第五輪談判,中國和印度都重新審視了邊界的情況,印度那邊表現出了比較客觀合理的態度。總理參加了第5輪談判第一天的議程,並轉達了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中印雙方應該考慮歷史的背景和當
前的實際情況,根據五項原則,有準備有步驟地透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兩國邊界問題。
對於談判遇到的困難,總理表示:正因為兩國邊界尚未正式劃定,並且存在著若幹意見分歧,雙方地圖對邊界的畫法不可避免地會有出入。我國現行出版的地圖對四鄰邊界的畫法是幾十年來一二如果不是更久的話,中國地圖的二貫畫法。我們並不認為這一畫法的每二部分都有充分的根據,但是我們在沒有進行勘察,也沒有同有關各國商量,就加以更改,也是不適當的。而且,這樣的更改也是有困難的,因為這會引起全國人民的迷惑和對我國政府的責難。
這個基調為伺候的第5、6、7輪談判奠定了基礎,直至第7輪談判取得一個小小的階段性成果,第7輪談判取得成果,可能還有一個意外因素促成了這件事:達旺慘案。
事情的前因後果可能得上溯到1965年5月,藏傳佛教的薩嘎達瓦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於薩嘎達瓦降生、成道和圓寂,故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十分看重此節,一般由上、下密院的眾僧人向大、小昭寺,布達拉宮的帕巴拉康等康的佛尊獻千供、百供,拜佛的人們敬奉供燈和哈達,所有的藏傳佛教信眾都想在這一天聚集到拉薩。
人們從薩嘎達瓦的第一天開始,就去八廓街和林廓路轉經,到藏歷四月十五這一天,轉經達到高潮。從淩晨直到天黑,人流如潮,川流不息,轉經人數達十方之眾。1965年的薩嘎達瓦節尤為隆重。四月十五這天,達賴和班禪一同出現在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前的廣場,聚集在這裡的10萬教眾幾乎是陷入了癲狂狀態,當班禪走下臺子,來到教眾當中想他們拂酒聖水時,這些人個個渾身顫抖、淚
流滿面。
但是,在盛典空前的拉薩市之外,卻有一些悲劇發生。薩嘎達瓦節之前,從達旺到西藏錯那縣的山路上,卻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事現在被記載為”達旺慘案”。藏歷三月二十一那天,喜馬拉雅山脈突然降溫、降水。海拔五千米以下的地方下凍雨,五千米以上的地方下雪。雪下完之後的第三天,有人在達旺北方的山路發現了死屍。救援隊出發,順著山路走,發現的死屍越來越多。一共766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以南地區的藏傳佛教信徒在去拉薩朝聖的路上被凍死。所有被凍死的人都面朝北方,有的戶體能看出來是匍匐在地上長跪)的時候再也沒爬起來的,這件慘案表面上看是達旺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西藏根本沒有公路,只有馬都很難行走的山路,但思維發散開來,首先可以看出達旺地區糟糕的基礎建設,其次可以看出達旺、邦迪拉等地區藏傳佛
教有巨大的影響力。
最後,從宗教文化引申開來:中國主張的國境線是更合理的,麥克馬洪線並不符合這地方居民的傳統文化習慣。
這讓1965年4月的中印邊界談判不得不首先解決東線問題。從4月達旺慘案到1965年9月,印度終於“服軟”了。印度總理夏斯特裡在印度國會三次發表演講,表示中國和印度的分界線用慣常的地理分界並不是絕對合理的。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古老的國家之間,以文化一一主要是宗教影響區域,來進行劃分,比
麥克馬洪線更加合理。
夏斯特裡的這話就意味著印度或許應讓出東線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部分地區,因為這部分地區是藏傳佛教的輻射範圍。為了平息印度國會的抗議聲音,夏斯特裡還煽動了一下情緒,說中國和印度之間應該多交流。如果雙方以“世界屋脊”為界,那麼印度和中國的陸上邊界就太冷清了,雙方都不會有什麼交流。夏斯特裡突然成了“印奸”,在印度國會當起了說客,其實也沒有太離譜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印度想幹巴基斯坦。1965年4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重新爆發沖突,這可比中印之間的摔比賽刺激多了,印度用英制88毫米榴彈炮炮擊克什米爾的親巴基斯坦遊擊隊,巴基斯坦陸軍則上了105榴彈炮反擊。沖突一直持續,這時候印度真的打算打巴基斯坦了。不只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巴基斯坦發動進攻,而是要東巴西巴一起。此時孟加拉國還是東巴基斯坦)對於克什米爾沖突導致的印巴戰爭風險,聯合國安理會進行了討論。當然,因為沖突還不算大規模開揍,安理會沒有出臺強制性決議。但是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蘇聯對印度這次沖突表示了特別關注。中國對印度的這次沖突做出了嚴重關注,並且中國還外加了一句話:反對在南亞次大陸爆發戰爭。夏斯特裡這下明白了,如果印度揍巴基斯坦,在聯合國那一關可能不好過。安理會會召開會議討論印巴戰爭這件事,然後出臺決議一一猜都可以猜到,肯定有兩條:第一條,同時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實施制裁;第二條,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兩國爆發沖突的地方。蘇聯一定會投棄權票,蘇聯不會為了這件事行使一票否決權,我躺了,都別煩我。英美法就不用說了,美國現在站在巴基斯坦一邊。中國會幫印度一票否決,還是繼續躺平棄權?為了未來的印巴戰爭印度在安理會能有個常任理事國站臺,印度必須得開一個價。也就是做出一點犧牲。so,夏斯特裡決定拿來交換的東西,就是邊界談判上做出讓步。中國:成交。
達旺市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得修路。中國拿回達旺本來就是因為達旺慘案嘛。再說了,把公路系統不只是方便藏傳佛教教徒去拉薩朝拜,國防、安全、經濟、文化全都依賴交通印度給出達旺市之後的第一件事一一開打。1966年1月5日,國際新聞中的軍事板塊,除了連篇累牘的越戰報道之外,突然多插進來了一組簡訊:印度和巴基斯坦開片了!1月6日,印度軍隊越過西線國際承認的印巴邊界。印度陸軍第15步兵師在參加過二戰的老將普拉薩達少將的帶領下攻擊伊喬吉爾運河西岸的巴基斯坦軍隊,而巴基斯坦也隨即展開反擊。除了伊喬吉爾運河,印度的另一個攻擊點是拉合爾,進攻的部隊是印度陸軍第1步兵師外加第2獨立裝甲旅的200輛坦克。進攻拉合爾的部隊按照計劃,在突破拉合爾防線之後要一個回鈎,與第15步
兵師一起合圍伊喬吉爾運河附近的巴基斯坦守軍。
在克什米爾,印度壓上了5個炮兵營,除了英國的小榴彈炮,這次是直接上了155毫米重炮。鑒於以前印軍一打遊擊隊,巴基斯坦的正規軍就用炮擊幫忙,這次印度決定了:我先把克什米爾地區的巴基斯坦軍隊給滅了!
從1月5日到1月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砰砰砰地一陣亂打。1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一直在支援巴基斯坦的美國丟擲議案,遣責印度挑起戰爭,動用包括裝甲部隊在內的大規模地面部隊攻入巴基斯坦領土。美國建議交戰雙方立即停火,由聯合國派駐維和部隊進入兩國交界處建立隔
離帶或緩沖區,並同時對主動挑起戰爭的印度實施軍火禁運和貿易制裁。
英美法投了贊成票,安理會的其他非常任理事國大部分投了贊成票。蘇聯棄權。中國代表思考片刻之後,投出去一張反對票,制裁及維和議案無效。印度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一一或許吧。印度覺得只要聯合國不天降正義,他就能打贏。不過中國不這麼覺得。因為《檔案》裡面早就寫了,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不但沒贏,還被巴基斯坦反咬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