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直達美國的洲際導彈(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九十章,直達美國的洲際導彈
陳毅的西歐四國之行有諸多成果,但是,沒在西歐找到滌綸的生産專利或裝置。
現在這項技術完全由美國,或者說由美國杜邦公司壟斷。
滌綸——聚酯纖維,最早由英國科學家在1941年發明,並起名為滌綸teryene)。1946年杜邦公司買下了專利,並在這個專利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整套合成聚酯纖維、纖維紡織的工藝,1951年全套工藝投産,命名為dacron,港譯“的確良”。
滌綸市場的爆發是1960年以後的事,但在1958年倒也大概也能看見這個趨勢了。1953年,杜邦公司的滌綸年産量就達到了16000噸,並在此後的幾年節節增加。
60年代滌綸面料在西方極為流行,人們驚嘆於它的便利性和成本,尤其是可以連續穿戴很多天,無需熨燙或護理還能保持平整挺括,這太適合青年人的生活習慣了。但是,1970年以後,純滌綸紡織品在西方漸漸失寵,人們意識到它只是一種廉價布料,穿起來也並不舒服,穿洗的次數多了還起球。直到十幾年後,滌綸的紡織、印染技術改良,尤其是混紡技術上來之後,滌綸才恢複自己的地位。
也正是在1972年,原歷史位面的中國大力引進化纖工業裝置,其中滌綸佔了引進化纖裝置産能的一半——美國認為滌綸已經不是最先進的化纖技術了。但這種廉價布料卻能解決中國人的穿衣難問題。中國在1972年引進第一期年産16萬噸的滌綸裝置,1978年再引進第二期,産量是一期的四倍。
1983年,全國範圍內取消布票。
回到小說歷史位面。英國人表示雖然teryene是英國科學家發明的,可這專利早就被杜邦買斷了。再說滌綸這種産品不是一個簡單的化纖分子式,而是一整套生産技術和工藝,它告訴你從原油到的確良襯衫這一整條生産鏈都是如何組織的,如何做到高效率生産、廉價和質量穩定——你也不希望一件滌綸襯衫賣得比真絲襯衫還貴吧。
這整套的生産技術和工藝,還真就只在杜邦手裡有。
滌綸暫時弄不回國內,只能由紡織工業部和重工業部化工局自己摸索——就算再重視知識創新,也沒那麼快摸索出來。於是國內能掌握的化纖工藝只有錦綸和粘膠纖維。
粘膠纖維可能只能算“半化纖”,它得用天然纖維做原料,一般是用木纖維、無法用來抽紗的爛棉花、棉籽附近粘連的零星棉纖維,把這些打碎做成漿糊,再用化學手段把漿糊裡的纖維絲萃取出來,加粘膠,做成可用於紡織的材料。
粘膠纖維倒不是後來被淘汰的“落後化纖工藝”,它一直存活到了21世紀,還被商家包裝成了“竹棉”炒作。其實竹棉就是竹纖維為基礎原料的粘膠纖維,再與棉花混紡。不是說不能穿,但別想它有天然竹子的抗菌或者什麼別的功效。竹纖維早就被磨成漿糊再過濾掉所有芳香烴和植物油脂了,如果你買到的“竹棉”有竹子的清香,不用懷疑,那絕對是製成紡織品之後再給你噴的香精。
純從商業的角度說,粘膠纖維織成的布強度不高,除非和純棉混紡。而且涉及到天然纖維的採集收購和運輸等人力環節,生産成本不太容易降下去。此外,粘膠纖維生産廠還有比較嚴重的化學品汙水汙染。
隨著陳老總訪問西歐,中國在國際上尋購化纖技術的訊息在國際貿易界傳開了。不久之後,一個名叫阿諾德羅賓遜的英國貿易商從香港過境,找到了廣東國資委談合作。
羅賓遜向中國提出的合作模式是:由他購買杜邦的專利授權,在香港開化纖工廠生産滌綸原料——年産1萬噸滌綸長絲和3萬噸滌綸短絲。然後,這些滌綸原料出口給中國。國內以這些滌綸絲為原料,在國內組織紡織廠生産滌綸布料、滌綸成衣。
滌綸整套專利的核心是如何用聚酯工藝生産出滌綸絲,這是當前不可能向中國輸出的技術,即使英國商人付錢得到了專利授權,工廠也只能開在美國或英國領土。但滌綸成衣和半成品的滌綸絲可以向中國出口。
這樣的合作模式繞過了封鎖禁運,又可以讓中國每年獲得數萬噸的化纖半成品,也就是國內會多生産出數萬噸的衣物。
當然唯一的遺憾是整個産業鏈有半拉子在國外,要支付額外的外彙,成本略貴,還有供應鏈不可靠的問題。但這是西方技術封鎖條件下的最優解了。
羅賓遜提出的合作模式打動了中國。不過大家半生不熟的,相互之間的信任才是根本。如果中國的紡織廠建起來了,羅賓遜在香港的化纖廠沒建起來怎麼辦?建起來了不供貨怎麼辦?如果不供貨,國際市場上哪兒買幾萬噸的滌綸纖維呢。反過來說,如果羅賓遜的化纖廠建起來了,中國的紡織廠沒建起來怎麼辦?
不過羅賓遜表示對這樁生意有完全的信心。他拿出幾份中國的報紙,每份報紙的頭條都寫著八大的決議和過渡時期總路線,上面“全民溫飽”的第一步戰略赫然在列,每一份報紙都是這樣寫的,一個字都不改。羅賓遜說,既然全民解決吃飯和穿衣問題已經上升到貴國的政治高度了,那麼你們肯定要貫徹到底。因此他一點也不擔心,中國不可能不建化纖紡織廠。
中國方面,則是真的要羅賓遜做出保證:保證他能得到杜邦的授權、保證這個滌綸纖維廠能如期完工、如期供貨,而且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供貨協議。
最後雙方以簽署了一份十分複雜和冗長的意向合同書同時也是保證書)作為合作的開始。
國資委和紡織工業部決定大力發展化纖,現在的想法是國內穿衣問題依仗化纖,而紡織品出口仍然以棉紡織和絲綢為主。因為化纖這個東西能否賣到國外實在心裡沒底,但中國的棉布在國際市場上是有名的,甚至已經有了一定的品牌價值。而化纖紡織品産量上來了,國家就可以把更多的棉紡織品拿到國際出口,並且,同時國內市場的各種紡織品總供應量還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