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砥礪奮進的1953年

“陳外長、陳副總理:”

“年底將至,又到各會員國繳納聯合國會費的時間。但根據聯合國大會之《聯合國成員國義務責任公約》第五條款,會員國的聯合國會費總滯納額超過新近兩年會費總和之時,該國才會在聯合國大會上被處以不能列席參會之處罰,且這一處罰如遇到聯大召開有關重大事務的緊急會議、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建議召開的防務安全聽證會,則不生效。”

“我國1951年之會費由蔣介石政權繳納付清;1952年之會費我們按照期限全額付清。1953年如國家外彙支付存在困難,可斷然拖欠,並不會影響到我國在聯合國擔當責任和行使權益。聯合國會費拖欠在當今並非個例,我們沒有太多心理負擔。”

“伍修權 顧維鈞 1953.12.10”

好家夥,駐聯合國的代表團主動建議外交部,如果國內錢周轉不開,可以暫時當“老賴”。

中國在2020年的聯合國會費是4.1億美元,1953年的聯合國沒這麼大手大腳,畢竟第一支聯合國維和部隊是1956年才派出的。按照各種計算公式算出來的中國該交的會費是167萬美元。這個數字不多,也不少。如果按照去年年底中國手頭只結餘800多萬美元的家底計算,167萬美元還是有點肉疼的。

好在財經委和外彙管理局今年的手頭沒去年那麼緊了。扣除各種預支款、扣除年度該還的貸款之後,外彙管理局年底手頭可以隨時動用主要是應急)的各國外彙摺合1770萬美元,是去年底的兩倍多。

在1953年下半年,出口導向的紡織業建設專案開始陸續投産,給創彙帶來的效應越來越明顯。在仔細研判國際紡織業的市場空間,以及聽取在香港的英國中介商的行業預測之後,中央果斷決定,紡織業帶來的外彙收入增加值當中的60又投入到了紡織産業中,以進一步擴大優勢領域。

其實也只能投入到紡織産業。紡織機械是當前西方對中國的封鎖禁運大背景下,為數不多的尚可正大光明地進口的工業機械之一。

而且中國也不是可以想買啥就買啥,還是遇到了一些限制。英國拒絕出售最先進的紡紗生産線,好像是因為英國的一部什麼行業保護法案,只能對外出售“次最新”型號的紡織機械。但這種“次新”的機械對於國內的紡織業也夠用了,當前國內的紡織企業裝置參差不齊,新的有戰後投産的機械,舊的紡織廠還有清末和北洋時期的裝置。1945~1948年出現的紡織機械拿到國內,絕對能提高紡織業的總體技術水平。

不過英國的這個出口禁令也給中國提了個醒。一五期間蘇聯援助的紡織機械廠被加強了,而且國內正在籌建第二個紡織機械廠。根據科技小組的指示,兩個紡織機械廠都被定義為“技術研發+生産”的綜合型企業。

紡織業的“計劃外”發展還帶來了另一個效應,上海及周邊地區、珠三角地區幾座城市都因此而擴張得很快。廣東省委比較有遠見,早早就在香港發行“地方債”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1953年,廣州的用電量步步攀升,到年底接近飽和,但新的燃煤發電廠以及電煤碼頭就快竣工了。

不只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整個中國範圍內,1953年各省、區、縣都在乒乒乓乓地動起來。91個重點專案所在地、200多個其他“非重點”的援建專案所在地,廠房和建築成片地拔地而起。雖然這些專案大多是重工業專案或者說軍事工業體系內的鏈條産業,但各地政府和黨組織還是收到了很明確的工作考核要求:

城市就業率、城市和鄉村的平均收入、財政收入、財政和建設支出、小學入學率、成人掃盲成果。

考核和工作成效要求是明確的,但實現的路線並不是中央定死的。在有一些産業或者事業方面可能對省區縣有要求,但並非全部工作都“被安排了”。

這種工作方式中央是從1952年初開始施行的,1952年全年——有不少地方搞得還是比較混亂的,從縣長縣委書記到下面的基層幹部年初如沒頭的蒼蠅,年底如熱鍋上的螞蟻。

1953年比1952年總體上有改善,這不是做資料做出來的而是真實的改善。這其中既有幹部隊伍的強制培訓、自我學習、實踐提高,也少不了換人。

……

“那個什麼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一出手就甩出個170萬美元的單子,9月我們開始交貨,他們9月底把錢款付清,然後就沒了?”

國資委主任李富春咂巴著嘴問道,“他們就不想再多訂點兒嗎?”

李強:“我猜,他們是在鼓搗點小動作。現在他們應該是在痛苦地糾結,是幹脆把這電晶體給仿冒了呢,還是直接買斷專利。”

李富春:“仿冒可不地道。買斷?你們不是在海外先掛了個專利申請,然後故意卡流程嗎,在申請過程中的專利當然也沒法提出買斷要求……再說我們也不會把製造專利授權出去,這可是賺大錢的玩意,而且也是關繫到國防科技的。”

李強:“這可未必。外國這一行的水太深了,如果我們沒法保證自己的專利權益在海外變成收益,尋一家過硬的代理公司也未嘗不是辦法。但是啊,我感覺,這個什麼東京通訊,現在該發現自己仿不了這東西,我估計,年底他們就會來再找我們了。”

中國電子産業的第一筆外貿訂單,是在1953年9月1日正式發貨的。20枚電晶體分四批陸續交付給了這個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他們拿到手之後經過各種測試,證明功能和描述的一樣,良品率符合合同要求,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這讓李強、電子工業局和774a廠好一陣惆悵:這可是利潤率300+的買賣!這位日本朋友,能不能多買點?請留步,請留步……哎!

“日本朋友”既沒有回來投訴,也沒有追加訂單,就這麼從9月一直放鴿子到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