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該怎麼辦(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三章,該怎麼辦
磁芯儲存二進位制數的裝置最初出現於1949年,但在頭兩年人們都不覺得磁芯儲存器有什麼用。直到1952年,王安發明瞭讀後即寫電路,磁芯儲存器才一躍而成為50年代初期綜合效能最好的計算機資料儲存裝置。
作為一種非易失性的、隨機存取的儲存器。在那個時代的計算機裡,磁芯儲存器既可當記憶體用,也可以當“硬碟”用,當然那個時候硬碟還沒被發明出來,很少有人覺得有必要把什麼系統之外的資料永久儲存在計算機上。
外觀上看磁芯儲存器就是一張巴掌大的金屬網,銅絲的每一個縱橫節點都有一個小磁環,這個小磁環有沒有磁,代表這裡儲存的是0還是1。比如cdc6600計算機上用的那種4.2英寸x4.2英寸面積的磁芯儲存器,有64x64個縱橫節點,儲存容量4096bit。
水銀延遲線儲存器呢?是一塊正方形的電路板,中間固定著一支“試管”,這一整套裝置的儲存容量是36個二進位制數,這是“璞玉”上使用的。據說美國貨更精密一些,還是一支試管,但能儲存48個二進位制數。一旦“試管”意外爆掉,那整個計算機房就好一陣雞飛狗跳。
李強注意到的是磁芯儲存器的發明者及核心專利持有者:王安。這則廣告是他創辦的“王安實驗室”買的版面。
這位是第一代華裔移民,1920年生於上海,16歲考入上海交大,抗戰爆發後1940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1951年,王安在波士頓哥倫布大道租了一個汽車庫,買了一張桌子,裝了一部電話,王安實驗室就成立了,他手持專利,請了兩個靠譜的工廠代工,生産出售王安自己研發的磁芯儲存器。
搞清楚閔乃大極力推薦的磁芯儲存器是個什麼東西之後,李強沒當場做什麼表示,而是回到科技小組的辦公室。
“聶總,我們的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産業要想獨佔鰲頭,還是任重道遠啊。”
聶榮臻:“任重道遠是肯定的。不過李強,今天你看起來情緒很低落。”
李強:“我把電晶體搞出來了,北京計算機所的另外一半人馬在研究計算機的邏輯結構。過去半年,全中國的計算機人才分成兩隊,做出了這兩件産品。這兩件産品當然都沒讓人失望,電晶體是絕對的世界先進水平,計算機結構方面我相信他們做出的也是最好的産品。但是計算機全身上下又何止這兩個關鍵系統,我們沒精力做其他的了。”
儲存器,現在國內還沒有産業,璞玉上的“落後”的水銀延遲線儲存器還是進口的。
磁芯儲存器這個東西李強並不擔心,這東西的設計思路一點都不彎彎繞,再說專利都擺在那兒了,中國可以無難度照抄,到江南建個廠,招些手穩心細的刺繡女工山寨生産就是。最多以後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後打專利訴訟官司,賠一些專利費給王安。
李強擔憂的是美國那邊的整套工業體系太齊全了,無論什麼産業都有一大堆人在做,無論什麼産品都有一堆廠商生産,相互之間打得頭破血流。現在半導體是一個新型産業,但在美國,這方面的新公司也是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還是說儲存器吧,1946年,計算機的始祖“埃尼阿克”用的是威廉姆斯管,這也是儲存器的始祖。現在用的水銀延遲線儲存器是1947年由美國工程師小約翰亞當艾克特發明的,1949年磁芯儲存器誕生,1951年王安搞出讀後即寫電路專利。
而美國各公司和實驗室在鼓搗的儲存器樣式遠不止這些。還有磁鼓儲存器、磁扭絲儲存器、選數管、冷陰極計數管、薄膜儲存器等等。它們雖然看起來沒打過磁芯儲存器,可應該都打得過水銀延遲線儲存器。
磁芯儲存器就是計算機儲存系統的終極配置了嗎?這個就算沒有未來檔案的指示李強都明白不可能,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好的計算機儲存方案。
而且,如果中國這邊不做出重大變革,李強估計,下一代的計算機儲存器,可能還是美國人先發明出來。
王安租了個車庫,鼓搗出了磁芯儲存器的重大改進專利,在美國還有多少個這樣的車庫?有多少個大學高材生畢業後這樣創辦自己的科技企業?就只說現在的科技企業吧,那些發明磁鼓儲存器、磁扭絲儲存器、選數管的公司,被王安的磁芯儲存器壓制了,他們當然有自己的想法,研發新産品鹹魚翻身的念頭只會更強烈。
只是一個儲存器就讓李強頭疼了。還有呢。
電容。能不能研發出體積更小的電容?計算機上部分電容的工作頻率很高,和計算機執行頻率一樣,現在國産電容能支援5k主頻,什麼時候能支援10k主頻、100k主頻、1主頻?現在一顆長壽命電容有指甲蓋大小,能做得再小一點嗎?
——如果只想著把電容原樣縮小一點,那可能又輸了。閔乃大閱覽外國文獻的時候看到馬丁公司在研製一種“貼片電容”。你的電容是一顆蠶豆,你想把蠶豆縮小成黃豆,人家直接把電容做成貼片。
電容說完了說電阻。還是三樣標準:效能、可靠性、體積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