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三十多歲的克格勃奶爸想搞點事(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38章,三十多歲的克格勃奶爸想搞點事
在這一輪改革中,通用機器製造部(民用航天部)的航天研究所、工廠沒漲工資。
除此之外,中型機器製造部(核工業部)也沒漲。除此之外,航空工業部、船舶工業的軍艦製造設計單位...也沒漲工資。
因為“他們的工資已經是漲過的樣子了”。
蘇聯軍事工業和航天工業的工資整體高於其他工業,這大概算是1966~1969年柯西金改革的遺留,工廠企業可保留一部分利潤自 主分配(最無爭議的分配當然是作為績效獎金發給全體職工)。
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收回柯西金改革,但因為美蘇冷戰蘇聯轉守為攻的需求,軍事工業不能躺下,要高産量而且也要高品質,所以軍事工業的工廠、研究所直都有額外發放的績效獎金。
到現在,戈爾巴喬夫要增加全國工資收入,蘇聯部長會議以及整個蘇共中央思慮再三,認為軍事工業的工資還是先不要同步上漲,先把民用工業的工資漲起來再說吧。
蘇共中央當然知道這會導致軍事工業職工的收入水平降低,無論是相對水平還是絕對水平全國工資普 張之後,現在就繃得緊緊的岌岌可危的農産品和物流供應鏈就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說不定就連
萬年不動的國營商店價格也會上漲。
......
但是蘇聯的軍事工業職工人數太特麼龐大了啊。給不起。
根據ogas的分類統計,在全國的工廠企業職工中,軍事工業職工人數佔30.18,怪不得簡氏防務週刊前不久說蘇聯的軍費不是佔gdp的4,算上隱形國防開支有30。
(但是30是各種估測版本的上限了,4不合理,直接用30.18的數字也不合理)
給其他工業部門的職工加工資,目的是能以此刺激生産,尤其是輕工業和消費品的生産,如果市場供應的消費品數量上去了,那麼上漲的工資總額也就不成問題了。
1986年的統計,蘇聯製造業(第二産業)的平均勞動生産率約為中國的1。
也就是在投入相同價值相同技術水平的裝置、人力的時候,蘇聯工廠的産出是中國的1。
自蘇聯成立開始就一直為勞動生産率的事兒奮鬥。在其他國家,“勞動生 産率”只是經濟學家著作中才可見的名詞,但在蘇聯”勞動生産率”到處都在說。
越說什麼,越缺什麼。
為了挽救勞動生産率,蘇聯累計採用過如下辦法:
契卡,專業槍斃,已失效。當然現在蘇聯還是有人說我覺得當年斯大林是不是槍斃水平不高,現在應該再試試看槍斃效果。蘇共中央決定槍斃這人。
“祖國母親正遭受侵略”劇本,有效,但現在這劇本唱不起來。
安德羅波夫反寄生蟲,反怠工,契卡的弱化版本,不槍斃只發配去種土豆,已失效。
精神文明,提倡”共産主義新人”,也就是灌雞湯,勃列日涅夫早期的口號,已失效。
除共産主義新人之外,還批發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金星,發動蘇聯全部媒體喉舌宣傳勞動典型,從普列漢諾夫開始,平均每5年宣傳一一個勞動英雄典型,現已失效。
黨政機關幹部親自抓,強化管理體制,開展勞動技能大賽,提高勞動生産率,平均每年搞一次運動, 直失效。
現在得試試多發錢了。
.
“勞動生産率是決定勞動者的收入的幾個關鍵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上海財經學院。
從兩三年前開始,在上財進修或者留學的蘇聯學生變多了。從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經濟學本科畢業來中國讀碩士的研究生、來深造的蘇聯地方幹部,總計有120多人。其中進修幹部佔了一半左右。
在說到戈爾巴喬夫最近的新改革措施,講師張雪丹和臺下的蘇聯學生討論很熱烈。
一名學生: “勞動者的收入跟一一個區域內勞動力過剩還是緊缺有很大關系。”
張雪丹:“對,這就是供需對勞動力價格的影響。但是從勞動者本身,以及整個社會的均衡、可持續發展來說,勞動力價格又不能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