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大北京彩電

1966年1月17日,曙光三號無人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曙光系列的第一艘一一曙光一號,是在1964年8月1日成功發射的。曙光二號是1965年6月。兩次發射都沒什麼意外,打上去,順利回收。曙光一號是一艘原理驗證飛船,只驗證飛船的發射入軌、再入大氣層、開傘降落這些環節是否正常,此外就是驗證控制系統對它的落點的控制精度。飛船裡面的儀器有60是單純的配重,它的艙內

甚至還是真空。

曙光二號就加上了維生系統,包括艙內有0.7個大氣壓的空氣、有空氣迴圈系統雖然裡面沒有人)、溫度感應系統和控制系統電加熱和冷卻散熱兩個分系統)等。兩次發射、回收都完全正常,曙光三號是載人飛行之前的最後一次無人測試。這次的飛船與曙光二號大致相同,只是根據曙光二號回收之後儀器記錄的資料,做了若幹細節調整,比如電加熱系統的

功率完全不需要那麼大,可以砍半;過載控制要加強飛船出現旋轉時的糾正力度等等。

除此之外曙光三號還比曙光二號多了一個模擬人生,這個“假人”體重65公斤,身上裝有各種感測器,記錄在3天的飛行過程中自已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內。從1961年載人航天專案啟動,到1966年,五年時間中國的載人航天走到了送人上太空前的最後一步。這個速度和史實中的神舟飛船研製進度相比快了許多,但放在冷戰時期,和美蘇的載人航天專案

相比,曙光計劃其實並不算快。

曙光計劃採用細水長流的投入方式,飛船設計、製造由一個相對穩定的團隊負責實施,尤其是製造廠只佔用衛星廠的一個車間,不搞突擊也不搞人海會戰,宇航員的訓練也按部就班進行,這可以極大地減少人力物力投入,讓成本變得可控。

曙光計劃的飛船也比蘇聯、美國的第一代飛船完善。蘇聯”東方”號和美國水星計劃的飛船都是”綠皮車”,加加林返回地球的方式是從飛船裡開啟艙門蹦出去跳傘著陸,飛船本身沒有整體的減速傘。水星計劃嘛,你要知道謝潑德上太空用的火箭其實是一枚中程導彈改的蘇聯至少還是用洲際導彈改的),就知道它的飛船有多簡陋了。

而曙光計劃借鑒了科羅廖夫1963年剛剛提出的聯盟號飛船的設計思路,採用三艙制結構,一個裝火箭發動機讓飛船能返回地球的動力艙、一個宇航員吃飯睡覺的乘員艙、一個載荷艙,在載荷艙裡可以放一些科學儀器,做一些入門級的空間試驗。

東方號和水星計劃都是雙艙結構的飛船,動力艙+乘員艙,沒了。宇航員只能在裡面吃吃睡睡,太空一日遊或者數日遊

這倒是有點符合錢學森構想的未來空間站建成後專用於天地擺渡的載人飛船。但天地擺渡的載人飛船就算不需要載荷艙了,可還得加一個東西:和空間站的標準介面。所以,還是小不了。實際上按錢學森的規劃,未來的空間站擺渡飛船也還是用曙光飛船為底子改的,兩艙合一,結構更簡單造價更低,並且最大搭載人數可從3人增加到4~5人。說到空間站...中國的空間站現在是怎麼定位的?中國空間站的用途,第一是進行微重力環境下的科學研究,如材料學、凝聚態物理研究、天體學宇宙學研究等;第二,為載人登陸火星提供基本資料實驗。因為載人登陸火星,保守估計也要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上兩年多,先建個空間站,試試看人在太空中呆半年、一年、兩年,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維持宇航員的生命和工作狀態總共都需要多少物資、

需要哪些物資。

所以,要實現載人登月,需要達成兩個前置”成就:發射一個大型空間站並長期運營;進行一次載人登月。一一對,在中國的計劃裡,載人登月只是載人登火星的一個可行性驗證,屬於前置基礎。當載人登月完成後,載人登火星是不是可行、具體該如何在工程上實現它,就有一個相對比較準確的時間表了。“哇,幾個月不來,你們把空間站設計成這樣了?不錯不錯,比上一個版本漂亮多了。這算第幾代?”屠守鍔回答錢學森的話:“這是二代半。”錢學森:“這麼說,它還是用長二捆就可以發射上去的。”“對啊,時間也不會拖得很長,但是,它比二代更具有實用性。”中國規劃的空間站,第一代是驗證型號,單介面單艙。空間站在天上執行,地面發射的載人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在空間空站唯一的介面上。第一代空間站現在設計已經完成,都在工廠開造了。如果沒有發射失敗或者其他意外事故,第一代空間站應該就只發射一枚。第二代空間站則在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前面的對介面與載人擺渡飛船對接,後面的介面與另一艘飛船一般應該是載貨飛船)對接。二代半空間站略微加強了空間站主艙體的強度,這樣就可以由兩節艙體組合而成,一節艙是宇航員起居艙,一節是實驗艙,用長二捆分兩次發射。然後,實驗艙前有一個對介面對接載貨飛船,宇航

員起居艙還有一個一個對介面對接載人擺渡飛船。

可不可以主艙體由3節艙體構成,在太空中長長的一列,像火車車廂一樣?屠守鍔現在計算的資料顯示有點難,超長的組合體在有飛船接入的時候會有嚴重的震動和共振,這要進一步加強艙體,付出的重量代價太大了。

不過,01工程的一位不到30歲的工程師徐盛華有新的想法。

徐盛華1939年生人,1957年考入哈軍工導彈專業,入校轉了6年制,畢業時直接碩士。畢業後進入01工程專案組,本來工作方向是戰略導彈方向,但他在空間站和航天器方面的興趣似乎更為濃厚。徐盛華提出的新想法是:空間站柔性連線結構。這樣空間站的尺度就可以做得很大,飛船接入、脫離産生的碰撞、震動根本就不在話下。去年10月把柔性連線的方案草案勾畫出來,錢學森在雜志上看到了徐盛華的論文大為贊嘆,順手就把徐盛華轉到了航天器工程設計這邊。現在,27歲的徐盛華已經有了一個4人團隊,包括徐盛華、一個材料學博士、一個中科院力學所的正研究員、一個火箭工程碩士,這幾人特別善於琢磨各種出人意料的點子。不過,柔性結構可能在二代半空間站上不會採用,畢竟二代半空間站本身也是個過渡産物,但第三代空間站可能會使用柔性連線結構。航天火箭工程研究領域經過10年的發展,錢學森已經把這兒變成了一個新思想的大熔爐,下連基礎物理學、材料學、生物學、電磁學、半導體等基礎學科,往上支撐彈道導彈、運載火箭、航關器等

型號設計,現在還擴充套件到了戰術導彈、航空器、深潛器等等諸多領域的技術支援。

僅舉航天領域的例子,全院現在開展論證和技術研究的專案就有:單級入軌航天器;1級半運載火箭;第1級可回收的2級運載火箭;太空穿梭機太空梭);空天飛機及空射入軌方式。這五種方案是在下一代低成本入軌工具論證專案中提出的。除此之外,還有航天器柔性連線結構、桁架式超大型空間站構型、大型旋轉體空間站構型、運載火箭燃料箱氧化劑共底設計、100毫牛級大功率等離子發動機、新一代高效火箭發動機、核火箭和核

噴氣發動機等等單獨的專案。

用錢學森現在的話說,已經有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的水平超過自己了,這是他歸國十多年最大的成績,也是他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對錢學森的這番話,全體研究員和職工表示不認同,老錢明明是水平已經跳出三界之外了,他是引導員、導航員、舵手,舵手肯定是水平最高、前瞻性最強的。

“月球9號無人探測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月球9號無人探測器進入繞月軌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天器在月球的軟著陸即將進行。月球9號將成為第一個月球的訪客,並從月球上向地球傳送無線電波。”蘇聯”月球系列探測器,之前的8艘都是繞月或者直接撞擊月球的”探測模式”,到月球9號una9),終於可以嘗試在月面軟著陸了。1966年1月20日,月球9號在拜科努爾發射升空。1月21日修正飛行方向,飛向月球。1月24日,月球9號再次修正航跡,成為一顆繞月飛行的衛星。現在,中國、蘇聯、東歐國家的電視節目中正在

由播音員播送月球9道的實時狀況。

月球9號沒有電視訊號回送功能,一切實時狀況都靠播音員和解說員口頭描述,以及桌上的模型來予以說明。在解說員的描述中,月球9號逐漸降向月面,在距離月面75公裡時啟動反推減速火箭,在距離月面250米時火箭發動機關機,展開緩沖氣囊。然後,月球9號就嗖一一地掉到了月面上。由於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250米的高度摔下去也不算什麼,況且月球9號還有緩沖氣囊呢。月球9號自緩沖氣囊開啟之後,就和地球暫時斷絕了無線電聯系。下一次聯系要等著陸成功、拋掉緩沖氣囊,展開對地通訊天線的時候了。整整8分鐘的時間,電視臺的播音員和航天工程師客串的解

說員時不時陷入沉默,有時候沉默持續二十多秒。

這時候,在電視畫面中,大鼻子的蘇聯播音員、解說員的畫面就被切掉了,家家戶戶的電視螢幕一閃,現出了中國特色口音的俄語蘇聯地區播放的版本):“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21寸彩色電視機,就如我們征服太空的步伐,更大,更清晰,走向更炫麗的世界!”一一這是在蘇聯播送的版本。在中國播放的當然是天津味的普通話。“北京”牌電視現在發展成了“大北京”,這不是俗稱,就是天津電子集團對新一代大螢幕映象管制造的一系列電視機的正式命名。之所以花錢在月球9號的電視直播演播廳直播)節目中買了5個20秒的廣告時段,是因為”大北京在蘇東地區的銷量實在太好了。播音員:“...觀眾們,我們剛剛收到了月球9號的無線電訊號,它成功著陸了嗎?”解說員:“能夠接收到無線電訊號,這就說明una9的機械和電氣系統一切正常,由此就可以反推出來,它的軟著陸一定成功了。不過,我們還需要繼續接收una9發回的無線電資訊,以詳細了

解...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

“21寸彩色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