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宇宙航行,中國人並未缺席

主席關於《雷布斯提案》的批註從第一條開始,越到後面越長,最後幾條記在小本本上的批註看起來都像是一篇短文了。

{批準}恩來看了這個提案有些不滿,說怎麼七十多年後我們還有這麼多的問題,這兒有問題,那兒也有問題。但我覺得這正是人類世界以及我們的事業發展的正常規律。

{批註}沒有一種社會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從七大開始,每次中央的會議我都要說這個。馬克思主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可馬克思的思想就能包辦一切嗎?不。如果馬克思就把以後世界革命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還要列寧主義幹什麼,要斯大林幹什麼。如果馬克思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那巴黎公社為什麼會失敗,而且失敗的過程留給我們那麼多教訓。

{批註}我們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說它們在不停的運動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蝕。要勇於否定過去的自己,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新問題。要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既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應該是克服機制的惰性、僵化等等問題的有效辦法。

……

李強翻閱完主席的批註小本本。

陳澐:“從《雷布斯提案》裡,主席提煉出了很多關於國家工業建設、經濟建設的思考方向。這些,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實施了。”

李強點點頭:“確實是這樣。甚至我覺得啊,如果我們做到了把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産良好的結合,制定了適合科學研究工作的激勵制度和管理制度,我相信以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我們自己就能把國家的科學技術事業搞上去,搞到不比外國差的程度。……啊不過,《2021統計公報》裡的這一段,真是夠神奇的啊,我們邁向了太空,那個時代全世界應該都在向太空邁進吧。”

李強指的是《2021統計公報》中的這些字句:

“……全年成功完成52次宇航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等任務相繼實施,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羲和號探日衛星成功發射執行。”

主席:“天問,應該是出自屈原的長詩《天問》。祝融嘛,五行神當中的火神,代表火星。天和就沒那麼多典故了,天+和平嘛。神舟也是字面意思。羲和則是上古神話中,太陽上的女神。”

聶榮臻:“天問這個探測器的名字取得真好。《天問》詩雲: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先人對宇宙發起的思考啊。”

陳澐:“同志們那,我們的第一個飛機廠上個月在沈陽剛開始鏟地皮,現在國家迫切要解決的是盡快造出能在大氣層裡面正常飛行的飛機,飛到宇宙去探險的事情能不能緩緩。”

聶榮臻:“我覺得,飛機廠是要努力建設,但提前一點把目光投向更遠一點的地方也沒什麼不好,是吧主席。”

主席:……點頭。拿出煙。

聶榮臻:“……哪個,公文包出現已經一年了,宇航技術方面,我們也盡量收集了一些資料了吧?”

總理站起來,開啟身後的檔案櫃,“確實收集了一些資料,克農同志做了很多工作。……不過總的來說資料很少,現在即使美國也沒能進入宇宙嘛。”

聶榮臻和李強分著閱讀書記處現已收集到的宇航技術資料。與其說是資料,不如說是科普讀物的集合。

人類對天空的夢想。開普勒幻想的月球旅行。牛頓推匯出描述天體運動的方程,後人據此算出了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又出現了人造衛星的設想。進入20世紀,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火箭公式”。納粹德國的v2彈道導彈已經能夠在太空中飛行,當然一兩百公裡之後它又會掉下去。

但是書記處的資料櫃倒也不全是科普讀物。40年代尤其是1945年之後,李刻農收集到的資料當中,美國人的工程報告或者技術報告逐漸多了起來。

聶榮臻翻完一份美國人分析衛星軌道的資料,放到一邊。在其下的一份資料是個了不得的東西。

是1949年12月,時間不算太遠。美國火箭協會年會在紐約舉行。在這次年會上,一個火箭及太空技術的新銳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