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夢裡的封少奶奶對自己的關切,對自己的照顧,對自己的教導,寧婉回到虎臺縣後就一直在找機會與她重新成為好朋友。她以為自己和封少奶奶也像她與羅雙兒一樣,只要重新遇到了,很快就與夢裡一樣親密了。

但是,寧婉沒有想到的是封少奶奶的心再沒有對自己放開,儘管她努力地投封少奶奶所好為之辦了茶會,又邀她一共下棋、賞花、觀景、讀詩,但都沒有用處,封少奶奶固然也會邀她在一處玩兒,但也只是談些琴棋書畫之類的閒話,有時自己側面地問上一兩句她的情況,她立即就會巧妙地繞開,一點心裡話兒也不透露。

對於如此的結果,寧婉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過去的她們是那樣融洽,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可現在怎麼就是隔著一道說不清道不明的鴻溝呢?但她總不能搖著封少奶奶告訴她自己的夢吧,既然沒有任何辦法改變,她只能接受。

好在寧婉也知道,就算自己能與封少奶奶早些成為好友,其實也不過能多安慰安慰她而已,因為封少奶奶與羅雙兒不同,自己可以幫羅雙兒掙到錢,讓她的日子好過些,但卻沒有本事幫封少奶奶,不管是夢裡還是現在。

現在看著封少奶奶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寧婉也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替她高興,只呆呆地看著封少奶奶笑著向拉住兩個孩子,“你們叫錯了,我才是你們的娘。”又指著身邊那個穿著一身青衣的人說,“這是魏姨娘,不是你們的娘。”

兩個孩子一個五歲,一個三歲,跟著自己的生母從小長大的,又叫娘叫習慣了,現在自然不會理這個平時見不了幾面的嫡母,掙開封少奶奶急急忙忙地向自己的生母撲去,“娘,我要娘!”一人一邊抱住了魏姨娘,十分親熱。

封少奶奶就有些尷尬了,卻依舊掩飾著,笑著抬起頭來向大家說:“孩子太小不懂事。”然後就向身後的一大群僕婦吩咐道:“趕緊把孩子們帶到我院子裡,給他們吃些點心糖果,今天家裡來客人了,等閒了再來逛。”

封少奶奶自孃家帶來的兩個丫頭起身去帶孩子,“寶兒、貝兒,去孃的屋子裡吃點心,等一會兒再出來逛!”

孩子見了親孃自然不放手,且他們一向是嬌縱慣了的,哪裡肯理兩個丫頭。因此依舊在魏姨娘身邊嬉笑玩鬧,封少奶奶就又向此時追過來的乳母丫頭並園子裡的僕婦們道:“芳甸和花林不成,你們把孩子帶到我屋裡。”

可是封家平日都是魏姨娘管家的,哪裡有人會聽她的話?且又是將孩子送到正房的大事,更是沒有人敢。所有人都站著不動,卻將目光都投向魏姨娘,沒有魏姨娘發話,孩子是誰也不能動的。眼看著芳林和花甸兩個費心費力地哄兩個孩子,卻被大些的那孩子一巴掌打到臉上,雖然是孩子吧,力氣也不大,但聲兒聽著很脆,而捱了打的芳林就落下了淚,“小少爺,求你了,給少奶奶些臉面吧!”

一句未了,花甸也落了淚,封少奶奶尷尬地轉過頭去,旋即回身道:“你們胡說什麼!明兒個我送你們回我孃家去吧,我不要你們了!”

芳林和花甸都哭道:“少奶奶陪嫁過來的人如今只我們兩個了,再趕我們走恐怕連碗熱水都喝不上了!若是再病了可怎麼著呢!”

事出突然,立在人群中間牽著兩個孩子的魏姨娘就呆立在當地,此時突然明白過來,“少奶奶,孩子不懂事,我帶他們下去吧!”說著一手一個拉了孩子就走,而那些僕婦們立即就跟了上去。

寧婉清楚封少奶奶安排出眼下的這一幕就是給錢夫人看的,雖然恨不得自己就要開口,可還是忍住了,終於聽自己身邊的錢夫人叫了一聲“且慢!”

錢夫人當年賣了自己的嫁妝供錢縣令讀書,甚至在錢縣令想放棄讀書時也一力堅持不許他出門做事,過了許多年的苦日子才等到錢縣令中了舉,因此錢縣令對髮妻極為尊重,而錢夫人最看不上不重妻室的人。眼下她斜眼瞧著園子裡冷冷一笑說:“我如今才知道什麼是寵妾滅妻、奴大欺主了!”

寵妾滅妻和奴大欺主都夠得上罪狀,看情形最重的可以處以絞刑,錢夫人一張口就給封家扣了這樣大的帽子,可見她是真生氣了,有些口不擇言。

封少奶奶聽了這話立即白了臉,兩滴眼淚就要滾出來卻終還是壓住,向大家匆匆一禮就走了,芳甸和花林追了上去,沒多久就哭著喊著,“快來人救救我們小姐呀!她要投湖了!”

這一下可就熱鬧了,整個園子裡的人都向小湖邊跑去,只見封少奶奶正站在湖邊的一處亭子裡向外掙著,身上的素衣白裙被風吹得飄了起來,讓寧婉想起了蹈水而死的湘妃,兩個丫頭死命地拖住她,命懸一線,“少奶奶,正有人盼你死了騰地方呢!”

一句話聽得大家唏噓不已,早有心軟的掉下了淚,“真是可憐呢!”

寧婉年輕身子好跑到了前面,上去幫著芳甸和花林將封少奶奶抱住,見她向自己懷裡一倒就立即喊道:“少奶奶昏過去了!快請大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一時間園子裡更亂了,封太太趕來時就見錢夫人站在眾人中心,命這個抬了長條凳子送封少奶奶回房,吩咐那個請大夫,又叫人,“要出人命了,趕緊請縣令大人過來!”封太太年紀本就大了,現在一急更是哆哆嗦嗦的,“錢夫人,別,別鬧出去!”

錢夫人能抓到理收拾虎臺縣這些人家的時候不多,眼下就立即駁道:“封太太的意思是想暗地裡將封少奶奶逼死吧!”

“不,不是,”封太太越急越說不明白話,“我是說別請大夫,不是讓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