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李必的感悟(第1/2頁)
章節報錯
“項梁?”
蒙恬眯著眼睛,陷入了思索中。
來到秦朝之前,蒙恬就讀於國內軍校,翻閱過中國古代戰爭例項,對項梁這個名字有些印象。
秦末農民起義,楚地的陳勝打響了第一槍,建立張楚政權,但吳中的項梁,才是復辟楚國,鍛造楚國的真正靈魂人物。
陳勝稱王,實現了個人的野心,也埋下了勢力分崩離析的伏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口號可以激勵人心,只是人們的潛意識深處,仍然相信血脈傳承的力量。
葛嬰、秦嘉擁立的楚國貴族後代,均沒有得到楚人的普遍承認。
楚國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一盤散沙,無法有效統合。這一切在項梁起兵後得到了改變。
身為楚國軍事貴族,世世代代為楚將,項梁的身上,無形中籠罩著一層名為家世的光環。
這種光環,發動首義草根陳勝不具備。任憑陳勝再怎麼折騰,人們的心目中,陳勝始終擺脫不了暴發戶的形象。
項梁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得到楚人的普遍承認,有效統合楚地的力量,項梁才能接二連三的打敗秦國最後的名將章邯。
項梁這個人不簡單!
蒙恬放下手中的中間,眉眼之間,閃過濃郁的憂慮。
“將軍,要不要召回李必?”
跟著蒙恬日久,荊蘇很快發現了蒙恬的異樣。
領兵這麼多年,荊蘇還從來沒有看見蒙恬這麼凝重的表情。
“不,不必召回李必。”蒙恬回過神來,細思過後,輕輕的搖了搖頭,“楚軍後方的糧道,需要我軍保持足夠的壓力。這個時候召回李必,我軍之前的努力可就白費了。”
沒有秦軍輕騎兵的騷擾,楚軍的糧食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往陳郢前線。
楚國沒有秦國那樣完善的農業體系,但楚國的淮泗平原,乃是中國數得著的膏腴之地。更不用說,南方的水澤湖泊,水產豐富。
糧道通順,楚軍同樣沒有缺糧之虞。
“情報顯示,項燕這個兒子項梁,能力比大兒子項榮還要強上幾分,不曉得李必能不能應付?”
見蒙恬沒有召回李必的打算,荊蘇沒有多說什麼。戰場決斷的事,不是荊蘇所長,他只需要為蒙恬提供更加精確詳細的情報。
“項梁的能力,我自然清楚。”蒙恬心裡想得通透,“我麾下的李必、駱甲等人,跟著我征戰這多年,熟悉兵法,實戰經驗豐富,是時候培養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了。”
這個時候,蒙恬選擇了相信李必的能力。
麾下這麼多將領,如果每個人遇到棘手的敵人,蒙恬只能選擇召回他們。不說他們得不到成長,還會影響到蒙恬的排兵佈陣。
項梁的圍剿,這是對李必的考驗。闖過這一關,李必才能真正跨到名將的殿堂。
“我會想辦法為李必提供楚軍的情報。”
荊蘇一頓首,飯都沒有來得及吃,連忙退出蒙恬的指揮所,安排人手去了。
早在蒙恬駐軍南陽的時候,荊蘇就按照蒙恬的吩咐,灑了不少暗鷹到楚國。
這些人有的混入了楚軍之中,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得到情報的時間也不一樣。
荊蘇要從這些碎片化的資訊中整理出楚軍大營的真實情報,還要及時送到李必的手中,當中可是有不小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