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無我常歲寧之名(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封詔令是為昭告太子大婚而來。
太子成婚大典定在十月,天子邀各藩王與各道節度使入京共賀。
十月是個好時候,到時各處秋收陸續完畢,藩王和節度使們除了賀禮之外,更可將稅銀一併押送入京,為太子大婚增添一份喜氣。
大盛已經很久沒有辦過這樣大的喜事了,那些久未入京的藩王和節度使們,幾乎不可能找得到合理的藉口來推辭入京之事。
握著手中詔令,常歲寧腦中閃過的是京師傳回的那些情報——
京師內外的勢力分合在飛快地發生著改變,這源於女帝近期頻頻釋放出的名為還權的訊號。
更甚者,私下有傳言,道是待太子大婚之後,天子即會禪位歸政,以安大局人心。
這個傳言讓無數人為此心旌搖搖,那些長久以來打著逼迫女帝還政李氏旗號的勢力也因此被迫陷入了觀望。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由女帝親自釋放出的訊號,將會迅速傳播到各處。
而今距太子大婚尚有三月,三月時間,不長不短,既足夠讓此事發酵到人盡皆知,卻又不至於使之成為無法轉圜、徹底脫離天子掌控的定局。
從籌備太子大婚,到稱病讓太子代政,再到定下婚期,召各處掌權者入京……在常歲寧看來,這過程中的每一步,甚至令使者在此關頭大張旗鼓地送荔枝來江都,皆有著處心積慮的設計在。
常歲寧與江都刺史府上下,都未曾因為這封突如其來的詔令而停下手上的公務。
待到天色將晚,外書房內掌了燈,王長史自前衙而來,才閉門議起此事。
“大人是否打算入京?”王長史試著問。
這個常歲寧正在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各處藩王與節度使需要再三思慮的。
任誰也看得出,此行絕無可能只是帶上份子錢,入京吃頓喜酒而已。
大盛有祖訓,藩王不允許帶兵接近京畿,他們若是入京,便等同卸下盔甲兵器,隻身赴險境——此乃前提所在。
而若是去,朝廷必會藉機試探他們的態度,讓他們作出表態,否則等著他們的極有可能便是身首分離,只怕人是整個兒過去的,屍體得是碎著回來的。
且此中又牽扯到一個十分緊要的問題,帝王果真會真心實意地樂見他們扶持太子嗎?
對此,各路人馬有著不同的看法。
而若不去,危機無疑是擺在眼前的,朝廷可以名正言順地認定他們藐視君威,有反叛之嫌,大可隨時治罪討伐他們。
誠然,朝廷擔不起他們一同起兵造反的後果,可人心各異,想要扶持太子求一份穩妥的人也不在少數……人心不齊,各有算計,疑神疑鬼之下,各方免不了要再三掂量躊躇。
面對王長史的詢問,常歲寧未有立即回答,而是道:“現下看來,此番君王送荔枝來江都,除了向各處以示待我之重視,更是意在讓我安心入京——”
如同哄孩子回家一般,先給足了慈愛顏色。
且又讓這個“孩子”成為四下矚目的焦點,那荔枝既是恩賞,也如同某種烙印,彷彿在向各處宣告這份君臣“緊密”的關係。
姚冉似也想到了後一層用意,心中微驚,道:“大人倘若入京,即便聖人‘不疑’,但途中卻難保不會有其他人藉機對大人不利……”
這些“其他人”,自然是指與女帝敵對的勢力。
大人此一去,委實兇險重重。
姚冉不禁想,天子分明有意重用大人,但以如此方式令大人歸京,可曾想過大人的處境會如何兇險?還是說,在帝王眼中,能在這層層兇險中,活著走到她面前的,才是真正值得重用的人?
這算是對大人能力的信任,還是試探?亦或是,欲以大人為餌,順勢借大人之手除去一些異敵?
姚冉短短瞬間想了許多,但她並不覺得是自己多疑,這一路來,每每所觸及到的人心權勢搏鬥,從未讓她覺得自己多慮過,反而總教她意識到自己依舊過於淺薄天真。
還未真正達成共識,便已然開始“物盡其用”……這就是君王之道嗎?
姚冉無法簡單判斷對與錯,可是莫名地,她並不希望自家大人這樣任人擺佈安排。
在她的感受中,這樣的路,與大人並不相稱。
但這些話,姚冉無法說出口。
“是,因今歲荔枝而待我更生殺心者,必然不在少數。”常歲寧淡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