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鐵桿盟友(第1/3頁)
章節報錯
巴鐵,白沙瓦空軍基地。
這座南方次大陸上規模最大,基礎設施最完善,技術裝置最先進的空軍基地就在巴鐵首都的近郊。
距離巴鐵首都的中央火車站,帝國駐巴鐵大使館的車程都不到半小時。
為了給駐軍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巴鐵還在基地外面開闢了一塊世俗特區,並安排軍警守衛。
其實,這也反映出,巴鐵確實是唯一跟高巨王國齊名的鐵桿盟友。
巴鐵跟帝國的關係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程度,還要追溯到半個世紀之前。
在第二次全球戰爭之前,梁夏帝國在南方次大陸追求的,主要是商業利益,採取的手段也以貿易為主。
在這幾十年裡,梁夏帝國一直高舉民族獨立的旗號。
按民間的傳言,第一次全球大戰結束之後,為了恢復影響力,消除戰敗的影響,梁夏帝國秘密資助了幾個獨立運動組織,其中包括由梵羅國國父甘雷尼建立的“大梵羅獨立解放運動組織”。
只是,該傳言從來沒有獲得官方證實。
當然,就算傳言是真的,也是為了跟當時統治南方次大陸的布蘭王國抗衡,承認梁夏帝國在南方次大陸的權益。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
布蘭王國戰敗之後,特別是帝國海軍奪取了梵炎洋上所有的軍事要塞,控制了至關重要是夕梵運河與直羅海峽,梁夏帝國名正言順的取代布蘭王國,成為南方次大陸眾多土邦唯一的宗主國。
在戰後那幾年,隨著米字旗黯然落下,炎龍旗迎風飄揚,帝國在南方次大陸的威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只是,帝國在南方次大陸的殖民統治沒能維持多久。
要說的話,在要不要接管南方次大陸的問題上,帝國高層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
早在大戰結束之前,也就是布蘭王國戰敗,紐蘭共和國還沒有投降的那段時期,帝國高層內部就出現了把南方次大陸歸還給布蘭王國,至少預設布蘭王國的統治地位,維持現有格局的聲音。
既然有人提出這個觀點,就有一定的道理。
在根本上,其實就是布蘭王國在全球體系中的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一個衰落的布蘭王國,真的對梁夏帝國有利?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布蘭王國一直就是西大陸列強的“限寬門”,主要作用就是打擊與削弱陸上強權。任何一個陸上強權在發展壯大之後,都會跟布蘭王國發生衝突,並遭到布蘭王國打擊。
梁夏帝國能夠迅速崛起,就與此有關。
當初,始武大帝敢於挑戰強大的駱沙帝國,就是因為在之前幾十年裡,布蘭王國一直把駱沙帝國當成頭號威脅。按照民間的傳聞,梁夏帝國的第一家兵工廠,就是用布蘭王國的貸款建造的。
在迢曼帝國必然稱霸西大陸的情況下,一個擁有足夠實力的布蘭王國,能最大限度的替梁夏帝國分擔壓力。
只要布蘭王國還在那裡,跟西大陸依然是隔海相望,迢曼帝國就別想獨霸西方世界,也就難以獲得挑戰梁夏帝國的資本。
此外,布蘭王國還是典型的海權國家,而且立足於北夕落洋。
這意味著,布蘭王國肯定跟同樣具有海權國家屬性的紐蘭共和國存在矛盾。
顯然,這同樣可以加以利用。
往簡單說,如果布蘭王國在帝國的扶持下,依然是北夕落洋上的海權強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哪怕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都需要鞏固與帝國的關係,也就得幫帝國牽制紐蘭共和國。
這麼一來,梁夏帝國在東望洋這邊受到的壓力,就會大幅度降低。
可見,從戰略層面上看,不益過度的削弱布蘭王國。
其實,從商貿的角度看,也一樣。
在第一次全球大戰爆發之前,布蘭王國在南方次大陸的殖民統治,在很大的程度上跟梁夏帝國其實是互惠互利。
布蘭王國獲得了這塊殖民地上產出的豐富物產,很多是其本土欠缺的戰略資源。
在南方次大陸上的軍事存在,也確保了經過梵炎洋的海運航線的戰略安全,加強了布蘭王國對奧洲的統治力度。
如果沒有南方次大陸提供的支撐,布蘭王國對奧洲的殖民統治會提前半個世紀結束。
梁夏帝國獲得的是數億人的市場,以及透過貿易賺到的豐厚利潤。
客觀的講,正是在南方次大陸獲得的鉅額利潤,帝國才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完成工業化程序。
同樣是工業化,布蘭王國用了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