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帝國的現狀,這些身居高位的內閣大臣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但是在會議重新開始之後,萊因哈特還是簡單梳理了一遍,把當前主要問題,特別是關係到帝國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做了介紹。

總結起來,全都跟經濟有關。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日子沒辦法過了。

雖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以迢曼帝國為首的西陸集團的人口數量,遠低於梁夏帝國,也比不上以紐蘭共和國為首的北孤集團,又比如西陸集團的整體科技水平也不如另外2個超級霸權,但是真正涉及根本的,仍然是跟勢力範圍息息相關的資源,以及由資源匱乏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在不可替代的78種戰略資源中,西陸集團有2種,也就是煤炭與鐵礦石,勉強能做到自給自足。

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在內,總共有62種必須依賴與嚴重依賴進口。

像天然橡膠等14種跟氣候與地域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西陸集團是完全依賴進口。

由資源不足帶來的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

就拿石油來說。

迢曼帝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煤炭催化產業,在戰時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可是在和平時期根本沒有價值。迢曼企業肯定不可能依靠比石油貴幾倍的煤化油,跟東方集團與北孤集團的企業競爭。

能源成本太高,必然大幅度降低社會生產效率。

三個超級霸權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在本質上就是生產效率的競爭,生產效率低的註定會敗下陣來!

即便是在西陸集團內部,也存在嚴重的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

拿至關重要的糧食來說,西陸集團在理論上能做到自給自足,卻因為糧食產區集中在少數的幾個國家,導致內部的糧食貿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由此引發了幾乎無法用常規方法化解的矛盾。

最典型的就是洛克國與羅利王國。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洛克國與羅利王國一直就是西大陸的主要產糧國,因此在大戰之後,這兩個國家的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部分高度依賴農業的輕工業也備受重視,由此發展成為集團的主要糧倉。

雖然在此之後,藉助於第三次與第四次工業化浪潮,特別是洛克國再次成為西大陸主要工業強國,發展起了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眾多尖端產業,但是在整個西大陸,洛克國的標誌依然是產糧國。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洛克國不得不透過政府幹預的方式,加大在農業上的投入。

來自政府的干預必然會擾亂市場。

這種現象,在羅利王國體現得更加的突出。

因為在農業領域的投入太多,一直到現在,羅利王國的工業化都比較落後,甚至沒辦法跟洛克國相比,而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羅利王國的嚴重不滿,甚至因此出現了要退出西陸集團的呼聲。

在駱沙民主共和國那邊也是如此。

站在迢曼帝國的立場上,透過干預的方式,把原本有限的力量發揮到極限,從而獲得跟更加強大的梁夏帝國對抗的資本,本身並沒錯,可是這種局面持續了40多年,就不是對錯的問題了。

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西陸集團的經濟體系已經變得非常脆弱,經不住任何風吹雨打。

可惜的是,上帝並沒有可憐西大陸的信徒。

去年秋天開始,整個北半球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乾旱,從北孤大陸到西大陸,再到幾乎整個巨大陸,在接近9個月的時間裡面,降水量僅相當於往年平均值的60%,全球農業遭受了致命打擊!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旱災當中,處境最為艱險的就是西陸集團,或者說迢曼帝國。

梁夏帝國也遭受了旱災,本土的糧食產量銳減,夏糧的減產幅度接近15%,而秋糧的減產幅度甚至有可能達到20%,可是梁夏帝國還可以依靠東南地區,能夠擴大從南方次大陸的進口規模。

再退一步,也還有位於南半球的奧洲。

何況,梁夏帝國的糧食產量基本能夠保證自給自足,因此就算是減產,也能夠透過擴大進口彌補。

紐蘭共和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再差都能從南孤地區進口。

此外,紐蘭共和國在10多年前就超過了梁夏帝國,成為全球頭號糧食出口國,因此糧食減產的直接後果,其實是縮小出口規模。

只是紐蘭共和國縮減出口規模就足夠導致國際糧價暴漲!

顯然,迢曼帝國就沒這麼幸運了。

首先就是,西大陸的受災情況最嚴重。

根據西陸集團做的統計,夏糧的減產幅度已經接近20%,秋糧的減產幅度還有可能達到創記錄的24%。

其次還有,西陸集團並沒有“後備糧倉”。

南面的玄大陸,先不說大部分國家跟梁夏帝國交好,就算少數跟西陸集團交好的國家也沒多餘的糧食。

火上澆油的是,國際糧價已經進入上漲的快速通道。

從5月份開始,因為紐蘭共和國、楓葉國、奧洲與巴西,也就是全球最主要的4個糧食出口國宣佈受客觀因素影響,而降低出口量的時候,國際市場幾種主要糧食的價格,已經上漲了接近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