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威學校一共有六個班級,每個班有將近六十名學生,甚至還保留了一個六年級班。

據萬峰所知整個公社有三個大隊的小學保留著六年級班,原因無他,中學沒那麼多教室容納,只好分散一些到各大隊。

這是一個三十年後的人無法理解的扯蛋現象。

可誰能想到三十年後曾經人聲鼎沸的將威學校會因為沒有多少學生而和平山大隊學校合併了,即便合併一個班級也不過三十人左右。而這種情況並不是只存在於將威,而是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

似乎在一夜之間人口減少的問題就突兀地出現了。

不過這不是萬峰操心的問題,他現在操心的是陳文心能不能給他繡好商標還有扒苞米的問題。

商標的要求不算太高,萬峰的要求是隻要圖案有七八分像就行。

那只是一個標誌而已。

陳文心信誓旦旦地說她一定能幹好。

那麼萬峰要操心的問題就剩下一個了。

今天是九月一號,離收山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萬峰算計了一下應該來得及。

下午上學的時候老師講什麼萬峰也沒聽,只是在桌子上寫寫畫畫的。

他要回憶設計出一臺小型玉米扒皮機。

大型的他就是回憶出來也造不出來,一個是當時的工業水平另一個當然就是錢的問題了,張海肯定不會給他太多錢的。

那就不如不費那事兒弄個輕便小型的,這臺小型機的價錢不能超過一百元。

這玩意萬峰一點都不陌生,上一世他可是擺弄很多農業機械,各方面的都有。

尤其10年以後,農村的家家戶戶都有幾臺用電燒油的機器,方圓二十里範圍內這些機器出了點什麼故障幾乎大多數人都會找他修理。

原因是他修理的好而且收費低廉。

因此讓他弄一臺玉米扒皮機出來只要環境允許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單玉米方面的就有扒皮機和脫粒機,以及整合到一起的扒皮脫粒機。

整合到一起的扒皮脫粒機其實並不能說很實用,比較有些地區扒皮和脫粒是要分開進行的。

像本身溼度大的玉米剛從地裡弄回來就扒皮脫粒,你到哪裡去弄那麼大的晾曬場地?不晾曬乾了你敢入倉裝袋嗎?

還有一個原因是扒皮脫粒機容易出故障而且維修麻煩。

因此萬峰是沒打算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扒皮歸扒皮、脫粒歸脫粒。

反正張海只犯愁扒皮並沒有擔心脫粒。

玉米扒皮機沒有什麼太高的技術含量,一臺電動機,一個框架,一套扒皮機構,一個叫壓送器的東西外加一些彈簧幾乎就是它全部的家當。

這些部件裡電動機是最值錢的東西了,雖然只是小功率的電動機,但它最低也得花去三十到四十塊錢。

幾乎佔去了萬峰預算的一半兒。

電動機和框架這都好辦,東北的城市不管大小就有一點優勢,就是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工廠湊合著能生產出很多工業產品,國家第一工業基地的名字不是白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