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以防萬一若是有朝一日這件事再被有心人翻出來,他也好把這個孩子推出來,讓衛家閉嘴。

不僅如此,劉夫人還指出,劉必平還勾結東昌府的妹夫,事先打聽了欽差下落,買通另一個妹夫錦衣衛羅源,對欽差沈琛痛下殺手,以免沈琛到福建建市舶司,分他的權。

出來指證他的是他的枕邊人,雖然劉夫人還未曾拿出證據來,可是孟繼明已經信了一半,他連夜提審劉必平身邊的心腹書吏書辦,再提審劉夫人,連夜做了文書,四百里加急送去了京城。

內閣接到奏報,即刻送往御書房供隆慶帝翻閱。

隆慶帝震怒,下令孟繼明將劉必平檻送京師,三司會審以後再定奪。

附庸劉必平的福建大小官員二十七人,有重罪的,跟劉必平關係匪淺的,一同押送上京。而其他被免任的官員也有五十餘人。

沈琛跟孟繼明得隆慶帝准許,從浙江官場和福建官場補上合適人選,暫代原先犯事的官員。

而福建總督一職,也由沈琛暫代。

沈琛一面督促四大家族聯合起來,選定市舶司地址,緊鑼密鼓的籌備起市舶司的事,一面不忘加緊時間和機會嚴查當初搶奪糧餉不成而逃竄的群山。

十一月底,沈琛的心腹在青河縣逮到昔日錦衣衛指揮使羅源,並且從羅源口中得知了群山的要進攻施家村的計劃,提前做出佈防,經過大半月的奮戰,終於將侵襲多年的海寇之亂一舉蕩平。

群山等人皆被生擒。

沈琛命令心腹快馬加鞭趕赴京城稟報,自己親自押送了那批被劫的糧餉送往浙江,成功與浙江總兵交接。

困擾了沿海多年的倭患終於平息,倭寇大敗退回東瀛,自此再往沿海侵擾的都已經不成氣候。

隆慶帝接到奏報大喜,督促三司加緊審理劉必平一案。

有了劉家族人送上的當年劉必平與彭家易家往來的書信賬簿,加上劉夫人的證詞和後來押送京城的羅源的佐證,劉必平勾結倭寇海寇的罪名坐實,隆慶帝親自下令,判處他凌遲。

其他劉氏族人,因為舉報有功,又因為在市舶司建設和盪滌海寇上頗有功勞,功過相抵,並不曾被劉必平牽連。

其餘大小官員按照罪責分別有不同的懲治。

而這次事情被牽涉出來的明家遺孤一案也被隆慶帝所重視,隆慶帝在孟繼明和刑部大理寺呈上了盧家跟劉必平等人的證詞之後,確認了明家遺孤的身份。

十二月中,隆慶帝下旨,將當年查抄的明家宅邸產業歸還明家,因為明家有男丁繼承香火,特意賞賜明家遺孤認祖歸宗,並且賜下名字,賜這個孩子的名敬,讓他承襲淮安侯的爵位。

滿朝都誇讚隆慶帝聖恩浩蕩。

遠在福建的衛老太太也收到了訊息。

她並不曾太過激動,可是卻也忍不住設了靈臺給明家列祖列宗上了香,帶著明敬給祖宗跪下磕頭。

這麼多年了,明家的事一直壓在她的心裡。

哪怕後來明家平反,可是沒有後嗣的遺憾卻始終深入骨髓,讓她無法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