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姓王,人稱老王。”

任平生這開場白一說,場下立馬爆出一陣竊笑,不少人以為老闆要講葷故事了,都提起了精神。

還有一些刻薄的員工,正對團隊裡幾個姓王的同事擠眉弄眼,似乎在暗示他們,老闆要拿他們開涮了。

任平生沒有受到場下情緒的影響,他還是一本正經地講起了故事。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老王原本在事業單位工作,每個月拿50塊錢的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

“不過老王從不抱怨,因為當時大家的工資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強,誰也不比誰差。”

“當時,物價上漲,企業困難,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國家打算在漢海和深港成立證券交易所,要推動國有企業上市。”

“要上市的話,就要搞股份制改革,這國企原本都是國家所有的,改股份制後就得引入社會資金。”

“說白了,就是社會上的錢給國企,國企把股票賣給你,這就叫原始股。”

員工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任平生講故事,他們大多都是80後,對於發生在自己出生的那個年代的事情,平時瞭解得很少,書本上也不講這種事。

所以任平生娓娓道來,又摻雜著很多小知識,這些員工們越聽越感興趣。

“那個時候,老百姓對股票根本沒有認識,長期以來官方宣傳材料的口徑很一致,都把股票描述成資本主義的罪惡勾當,在老百姓眼中,股票就是毒蛇猛獸,誰也不樂意去接觸,也不願意去買。”

“國家這就急了,沒人買股票,這股份制改革還做得下去,證券交易所還能開嗎?”

任平生說得聲情並茂,現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有些地方的領導腦子活,會為中央分憂解難,就出了個主意,把股票認購攤派給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

任平生拉長了聲音,打著十足的官腔,模仿領導的口氣道:

“吃著公家飯,當然要以身作則,為國家做貢獻嘛。”

“可在當時,大家的思想覺悟都還不夠高,都不樂意接受攤派,寧願捂著人民幣不放,也不想把錢花在這張紙上。”

底下又爆出了陣竊笑,顯然任平生這話都說到大家的心坎裡了。

就算這些員工都是在私企裡幹活,但從小到大,學校裡的各種被動捐款、主動攤派也見了不少,對任平生的描述深有同感。

“老王是個老實人,不爭論、不抱怨,國家說讓幹啥就幹啥。他不但接受了攤派,而且還掏出家裡的積蓄,把同事們的份額都給買了。”

“老王的同事都在背後笑話老王,笑話他把值錢的人民幣換成了不值錢的紙,笑話他傻乎乎地跟著國家幹。”

“但結果恰恰相反,這些精明的同事們,日後追悔莫及,因為笑到最後的,卻是那個老實人老王。”

故事說到這裡,在場的人都有些反應過來了,他們雖然接觸的資訊不多,但對於原始股的威力都有些瞭解。

任平生一邊說,一邊觀察著員工們的表情,他已經看出了端倪,便反問道:

“大家肯定都覺得,老王是不是馬上就靠著股票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了?”

“是啊!”、“肯定發財了。”……場下傳來的回答基本差不多,大家都覺得老王肯定賺發了。

任平生微笑著搖搖頭,道:

“故事沒那麼容易。”

“老王買了這堆股票,並沒有馬上就賺到錢,股票在他手裡捂了好幾年,直到92年證券交易所開市後,這些股票才讓老王賺到幾百倍、上千倍的錢。”

場下的聲音都靜了下來,不少人對92年股票認購創富的故事都有了解,但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此之前,國內已經有一部分人手中掌握了企業的原始股。

原來90年代初期,一部分人一夜間暴富就是這麼來的,當頭一批股民忙著找人排隊代領認購證的同時,有一小部分人手中捏著大把的原始股,等著股票上市,賣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