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此祖制,雖難以杜絕蛀蟲,但若嚴格執行,總還不會出大錯,但先帝放權太久,考評又在李彥輔手中,天長日久,愈發鬆懈,考評也流於表面……

如今早已弊病叢生。此事想解決極難,但如今國庫空虛,乃一等一的要緊事,沒有錢,什麼都做不成,故而,之前才有改稻為桑的提法……也是病急亂投醫了。

而想填充國庫,又避不開吏治……”

伴隨莫愁的解釋,再結合眾多學士爭吵議論時,提供的資訊,趙都安對大虞的吏治糜爛情況,終於有了清晰的認知。

倒並不意外,這是很容易推導的。

但凡涉及人,若缺乏有效的監督,必然會滋生亂象。

而從李黨,八王紛紛做大的結果反推,就知道老皇帝絕對是個不管事的,手中的權力沒有抓牢。

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解決。

按莫愁的說法,老皇帝曾將考核事物從禮部,移交給內閣。

相當於將這塊的工作,從底下的部門,拿到了自己身邊來,也算一種對“集權”的嘗試。

但偏偏內閣宰相,李彥輔又是吏部尚書,結果考核看似移交,實則紋絲未動,流於形式……

如移。

“六年京察?三年大計?”

趙都安皺起眉頭,覺得這套方法,有點熟悉:

“只是這樣嗎?”

這回輪到莫愁無語了:“不然呢?”

趙都安沒吭聲,他只是習慣性,將這套考核方法,與自己上輩子熟悉的那套對比。

明顯不同,kp呢?萬惡的績效指標呢?

也不是說,大虞這套考核方法不涉及,但……

不對勁。

很熟悉……似乎……在哪裡看到過……

房間中的議論還在繼續。

沒人注意到,角落裡的趙都安閉上了眼睛,開始在腦海中,翻找前世的記憶。

伴隨腦力壓榨,一些上輩子看書時記下的知識,開始浮現。

六年京察……

是了,上輩子領導喜歡的明史相關書籍中,曾有過記載,是明朝的考核方式。

後來,也因為時間太久,流於形式,導致考核機制癱瘓,也是由吏部負責。

再後來,怎麼解決的?

伴隨回憶加深,趙都安腦海中,猛地蹦出來一個名字:

張居正。

下一個詞條,順利地蔓延了出來: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

張居正用了什麼方法解決?

似乎,記得是發明了一套極為知名的考核方式。

趙都安睜開了眼睛,握在手中的毛筆下意識在面前的一疊紙上,寫下了三個字:

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