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備:我來做榜樣(第1/2頁)
章節報錯
“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陛下仰泉以報太師,康成公設若泉下有知,也定會榮感君恩。”
荀彧感慨萬千,重拜作揖道。
這連他也羨慕不已,要是天子能把他的畫像掛在光明宮內,淪歿還能給他追封殊榮,賜柏木作為棺槨,此生也算值得了。
如果還能在身後伴隨陛下左右,那就算去了九泉下也能給天子獻計獻策,輔佐漢室繼續討滅諸侯。
想到這裡,荀彧發現有件事似乎被朝堂眾臣忽略了,或許有官吏知道卻不敢提出來,害怕觸犯了陛下的忌諱。
但康成公身故之事,卻間接給了荀彧一個提醒。
“陛下……”荀彧整理了下思緒,接著拱手說道:“自古天子即位以後,除了制定天下制度,大赦萬民,還有一件事亦不可怠慢。”
“建興元年時,天下百廢待興,各地邊郡仍有戰亂,而此刻雍、涼初定,桀驁不馴的羌胡已被征討剿滅,或早遠遁千里。”
“剩下親近漢家的羌氐部落,也漸漸編戶齊民,其首領、豪帥等人至雲陽,得天子特賜漢姓,開商市互通,又用羌禮與諸首領約定,漢羌永為慼慼之親,眾首領感激陛下之誠,以刀劃破手指,指天為信約,漢家親羌,則羌永不叛漢,世世代代為大漢守土西南。”
“陛下先行雷霆之舉,再示以寬容之心,循循善誘使羌族盡服,如今關西百姓雖無餘糧,卻也不會再遭刀兵之苦,再過兩三載便可存得餘糧。”
“既然如此,可先命太常、少府、工部擇選寶地定陵園,過數年再夯土,不知陛下心意如何?”
荀彧聰明的先講了劉備這幾年的功績,緊接著把話題引到百姓身上,最後才將修陵園的事說出來。
漢代事死如事生,連黔首百姓都在講究厚葬,那天子就更不同了,何況劉備這種開國天子。
倘若陛下不插手,光陵園規模就足夠讓官員討論一年半載。
聞言,劉備不由皺起眉頭,修建陵園僅論封土,至少需要數年之久,何況上面還要建莊園以供祭祀。
兩漢厚葬成風,多少金玉器被埋入土,不僅會引起流寇盜匪貪婪盜取,甚至連諸侯也心癢難耐,挖開陵墓盜取錢財養兵。
他可不想大臣們逝去多年,將來還被掘出重見世人,必須遏制數百年留下來的厚葬之風。
劉備暗暗想著,於是開口道:“文若,事死如事生,雖為孝道,然天下兩百年則遇大亂,多置財帛等珍貴之物,非但不能讓先祖安息於地下,反而會招來禍患,那時子孫又將於心何忍?”
“倒不如以薄葬,不置金玉之器,以陶土仿製器物,尋工匠雕刻金飾花紋,再將一生得失刻於石碑後,以供後人祭祀瞻仰。”
“不知文若,以為如何?”劉備詢問道。
荀彧沉思片刻,拱手回答說:“陛下此薄葬之制,可以律法佈告天下,但還需有大臣作為表率楷模。”
“如今康成公病逝,天子已詔書恩賜,絕不可此刻提倡薄葬,不然必使心懷不滿之徒,私下議論紛紛。”
“不如再過幾年,以嚴法佈告天下亦不遲。”
能如此建言,是因荀彧害怕劉氏薄情寡恩的名頭,又要被一些人安在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