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劉備也知道攜民過河的工作有多艱難,但他更不想平原被打爛,庶民百姓血流成渠,寧願選擇撤離百姓,以堅壁清野對付烏桓和鮮卑。

“使君…”荀彧斟酌了下話語,揖禮道:“平原郡無地形之利,適合騎兵縱橫,遷民過河頗為穩妥,可袁紹聽聞攜民過河必使胡人越過各城,深入腹地追殺百姓。”

“最好還是先不要走露風聲,由內而外逐各縣遷移百姓,為了讓袁本初不敢輕舉妄動,可假意謊稱募部分百姓青壯守城與抗擊袁軍。”

“蓋以使君之名望,振臂一呼,各地百姓必會揎袖攘臂紛紛響應,甚至取自家粟米從軍,袁紹見到定會謹慎而行,不敢再行冒險之事。”

麴義兵敗而亡,已經動搖軍心,要是派烏桓人出擊平原反被數十萬百姓困住手腳,那袁軍士氣更是雪上加霜。

須知自從初平四年起,劉備就一直在青州鼓勵百姓多練習射箭之術,還開放打獵限制,百姓進山打獵無須繳納賦稅,除了豪族的土地外,庶民獵戶前往丘陵狩獵,官吏不可輕易阻攔。

又讓輪休的軍士在鄉里任狩獵甲長與保長,除了忙農耕之時,其餘時間都會拉起來操練。

好在秦漢時期,近乎全民皆兵,男子人人都要服兵役,早已習以為常,沒什麼抗拒心理。

何況劉使君還提高了士卒的待遇,不說發放田地免除賦稅,連軍俸也是其他諸侯的二倍有餘,還有戰歿撫卹。

從古至今只要提高待遇,就會有人捬操踴躍參加,但此刻青州軍府不是每個人想進就能進,進輔卒需要選拔,進戰兵更要選拔,多少人想爭相入伍。

龐大的軍費開支,佔據了各州府帑收的賦稅錢財大半,甚至連劉備自己私人行商賈儈賣鹽、糖、茶葉、馬匹所獲得的鉅額財帛全部投進軍費中,用來養士卒。

連戰兵都有百畝地,而堂堂劉使君據田曹官署文冊記錄只有五百畝耕地。

青州輔卒與戰兵也人盡皆知,使君傾所有財帛養兵卒之事,讓聞者無不熱淚盈眶。

自己吃的是使君的飯,當以死來效力,才能回報使君之殊遇。

尤其是那當年四十萬黃巾降卒,感激玄德公不殺之恩,甚至還均有田地。

黃巾招募成兵,從北海與東萊,打到泰山郡,然後又到徐州琅琊,再前往豫州汝南,征途之久沒有任何怨言。

不是報劉氏之恩左袒,而是報劉使君之厚恩而左袒,哪怕劉使君不姓劉,他們也願意跟隨,就像跟隨大賢良師一樣。

因為他們在劉使君的身上看到了讓黔首活下去的希望,不用再妻離子散,賣妻賣女,易子相食。

見過無盡的黑暗,比其他人更向往光明,計不旋踵,百死無悔。

劉玄德的所作所為,無疑符合此時士人心中的價值觀: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洽,君政惡則民冤亂,故君要以恤民為本,德加於民政的思想。

哪怕撰寫《潛夫論》與馬融、張衡等人同負名氣的王符復生,見到劉備也要豎起大拇指誇讚一句:“真漢家主也。”

然後就待在青州不走了。

這也是鄭玄為什麼會從北海趕來平原,雖然有被盧植誆騙的嫌疑,但他的確對劉玄德慕名已久。

太僕趙岐被扣在雒陽後,哪怕沒發放任何俸祿,依然幹得津津有味,拼著一把老骨頭與張範、張承兩兄弟輔佐張益德,重建雒陽司隸各郡。

還有知名天下隱居在山陽郡鄉里的張儉,知道河北決戰在即,不厭其煩的書信給劉備,想在日薄西山之際,重新為漢室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