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說笑了,兄弟長大成人,便已經分家,哪來的什麼家主啊,各人都是各家的主人。

請陛下下旨,是否將公羊戈劃去族譜。”

“上不上族譜是你們的家事,朕管不著,也不要浪費時間來說這個了,商議軍務吧。

現如今,除了各地在招募地方軍以外,主力中央軍還剩下八十萬人。

這八十萬人,有四十萬在都城,有四十萬人在北方邊界。

駐紮在我國零陵城與楚國永州郡的交界處。

而根據情報,燕國東路軍有九十萬人,西路軍三十五萬人,將要會師。

會師之後,定然是他們大舉南下之時。

諸位說說,此戰該如何打啊?”

眾臣紛紛沉默,緘口不言。

這種情況下,誰敢說話啊,這怎麼看也不像是能打的過的樣子啊。

“太尉,你主管軍事,你來說怎麼辦。”

聞言,太尉也不得不站出來,說道,

“陛下,單靠四十萬人,來抵擋燕國一百多萬大軍,那是不現實的。

但是都城這邊的大軍,要全部調走去前線,那更不現實,畢竟我們也不知道燕軍會不會兵分兩路來攻打玉桂。

故而,都城這四十萬大軍,不能輕動,這是我們最後底牌了。”

“那就讓燕軍把我們逐個擊破嗎?”

乾皇冷聲問道。

又一名大臣站出來說道,

“陛下,臣以為,分兵只會被燕軍逐個擊破,讓敵人始終以優勢兵力來打我們的弱勢兵力,只會滿盤皆輸。

臣以為,當聚集所有的大軍,迎戰燕軍,與燕軍決一死戰,成敗在此一舉!”

太尉立刻說道,

“不行,燕軍兵強馬壯,又有十五萬騎兵,軍團會戰那是自尋死路,我軍還要是依靠地形來防守才行。

陛下,燕軍南下,要打玉桂,必然要經過桂林。

我軍可設定防線。

北邊防線的零陵城四十萬大軍,留下來與燕軍決戰,藉助城防戰鬥,但不要死戰,要儲存有生力量,打消耗戰、游擊戰,拖垮燕軍的速度。

第二道防線,為桂林一帶防線,分別為桂林北邊的龍虎峽防線,以及桂林東北邊的三關防線。

也就是清水關、永安關和雷口關。

三關南北貫穿,兩側都是峽谷,易守難攻,地形狹窄,敵人的大軍人數再多,每次能投入的兵力也很少。

龍虎峽那邊的情況同樣也是如此。

這兩道防線,玉桂這邊,可分別派十萬中央軍,帶十萬地方軍去防守。

這樣一來,玉桂這邊還能剩二十萬中央軍。

臣接到奏表,玉桂以南的地區,兩個月後,也可以送來十萬地方軍。

這三十萬人,組成最後一道防線,來與敵人交戰。”

聽了太尉的話,乾皇滿意的點了頭,說道,

“什麼是良策,這就是良策!而不是如你們一般,只會誇誇其談的喊著拼命、決戰,打是肯定要打,關鍵是怎麼打!”

“傳朕旨意,北部軍主帥靳昊乾,繼續帶領第五六七八軍團駐紮防守,若不敵可撤回桂林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