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0點45分,收到預警機發出的敵襲警報之後不到5分鐘,從北面飛來的轟炸機就在安塔利亞灣的南面,塞普勒斯島西北,距離“白止戰”號約350千米的海域上空發射了反艦導彈。

這個距離,實在太近了!

從這個攻擊戰術就能看出來,敵人並沒掌握2艘航母的準確方位,因此只能朝大致方向開火。

也就是說,有可能是截獲了2艘“青州”級巡洋艦發出的電磁波。

因為沒有找到航母,又即將遭到攔截,所以那些迢曼帝國的“火神”轟炸機只能在儘可能近的距離上投射導彈。

其實,憑藉500千米的最大射程,這些反艦導彈能打到亞歷山大港去。

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帝國空軍在前幾天發起反擊,摧毀了偵查衛星,導致西陸集團的軍事衛星系統癱瘓,無法依靠天基偵查平臺搜尋帝國海軍的航母,而且紐蘭共和國也未必及時提供了相關情報。

這意味著,那些反艦導彈不止是衝著航母來的,還會攻擊沿途遇到的其他戰艦。

2分鐘後,10點47分,反導攔截戰鬥打響了。

因為轟炸機已經投射了導彈,並轉向撤離,所以最先趕到的4架“戰9B”沒有追擊轟炸機,而是轉為向反艦導彈開火。

要說,這是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雖然放跑了那些轟炸機,多少都有點可惜,但是要保住航母,保護好艦隊,就得瞄準飛來的反艦導彈。

前面幾分鐘最關鍵。

雖然由迢曼空軍出資研製的,綽號“毀滅”的重型反艦導彈,擁有500千米的射程,但是核心技術來自西駱沙,不但算不上完美無缺,還存在很多缺陷,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說相當致命。

比如,就是為了降低總質量,不得不在效能上做出取捨。

西駱沙研製的重型反艦導彈,比如裝在潛艇與大型戰艦上的SSN19,還有裝備轟炸機的Kh32,都是名副其實的重型反艦導彈,前者達到了7噸,後者也重達6噸,而且這些導彈的效能都很不錯。

可問題是,太重了!

6噸的Kh32,“火神”在超載的情況下,也才能掛載2枚。

按照飽和攻擊理論,對付有5艘防空巡洋艦的三航母戰鬥群,至少需要投射120枚反艦導彈,也就得動用60架轟炸機,而調動與組織60架轟炸機同時發起攻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嚴格說來,根本辦不到!

以迢曼空軍的組織指揮能力,一次在一個方向投入20架轟炸機,並且保證這些轟炸機同時發動攻擊,就已經是極限了。

這就要求,一架轟炸機能夠掛載6枚反艦導彈。

因為“火神”的最大載彈量僅10噸,而且外掛導彈會增加飛行阻力,所以必須嚴格控制導彈的重量。

那麼,只能降低一部分效能要求。

為此,迢曼帝國的工程師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也就是讓彈頭與彈體分離,併為彈頭配備一臺小型火箭發動機,確保彈頭在衝刺階段加速到2馬赫,並且以這個速度飛完最後幾十千米。

此外就是,要想達到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中段需要在高空飛行。

其實,這也是“毀滅”最嚴重的缺陷。

在完成爬升後,一直到達預設的中段彈道末點,“毀滅”的飛行高度得保持在10000米以上。

此外,就是按預先設定好的線路飛行。

這個階段,不管遇到了什麼,導彈都不會機動規避,也就很容易遭到攔截。

正是如此,4架“戰9B”才轉向攔截反艦導彈。

可惜的是,戰鬥機的數量太少了。

來襲的導彈超過100枚,在第一時間趕到的戰鬥機只有4架,哪怕此後增加了4架,總共才8架。

攔截在高空飛行的重型反艦導彈,跟對付超音速轟炸機沒多大的區別。

雖然超音速轟炸機早已退潮,保留下來的幾種,也以超低空突防為主,但是KK9在設計的時候,主要針對的就是在高空飛行的超音速轟炸機,此後還透過改進增強了對付掠海目標的能力。

何況,“毀滅”還不是貨真價實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中段飛行速度僅有1.5馬赫。

在經過戰鬥機兩次攔截之後,仍然有大約60枚反艦導彈朝第51特混艦隊射去。

此外,在第2批4架“戰9B”攔截之後,超過五分之四的“毀滅”俯衝到了低空,在貼近海面的高度上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