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龍的天空(第1/4頁)
章節報錯
兩個中隊16架戰鬥機,分成了四個編隊,每個編隊裡各有兩個雙機編隊。
在傳統的空戰戰術當中,雙機編隊是標準陣容。
只是,在波伊戰爭期間,帝國空軍發現雙機編隊存在很多的缺陷,率先對空戰戰術進行調整。
當時出現的幾種編隊方式中,最有名的是三機編隊,一架長機帶兩架僚機。
按照帝國空軍做的統計,在波伊戰爭中取得的戰果,有六成屬於三機編隊,而傳統的雙擊編隊僅佔了不到兩成。
關鍵還有,三機編隊在空戰中的損失率不到雙機編隊的一半。
三機編隊在波伊戰爭中大行其道,跟主要使用機關炮的傳統空戰模式不無關係,本身沒什麼特別之處。
要說的話,在上次大戰期間,三機編隊戰術就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這從一個方面說明,空戰戰術由技術決定!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在波伊戰爭期間很不成熟的中程空空導彈,已經具備了足夠好的效能與可靠性,對空戰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帝國空軍也根據這個變化,再次調整了空戰戰術。
雙機編隊仍然是空戰的基礎單位,不過在此之上增加了編隊協作。
通常情況,由兩個雙機編隊組成一個戰術單位。
如果戰場局勢較為複雜,比如對手擁有足夠先進的技術裝備,還需要兩個戰術單位協同作戰。
這也是空軍把中隊規模設定為8架的主要原因。
只是現在,對手算不上強大。
另外一個“戰11B”戰術單位在東邊巡邏,靠近波沙灣,負責盯住部署在巴士拉那邊的敵機。
這麼安排,其實是在照顧李天凌。
不要忘了,李天凌之前架機返回哈立德國王軍事城,耽擱了不少時間,因此由他指揮的戰術單位留在西邊。
“戰10B”中隊也分成2個戰術戰術單位,不過都在中低空飛行,而且位置要稍微靠前一點。
這麼部署,跟“戰10B”的效能,或者說缺陷有關。
做為制空為主的中型戰鬥機,“戰10”在設計階段,嚴格採用當時才提出來的能量機動理論。在依靠高效能發動機獲得足夠高的推重比的情況之下,儘可能的提高敏捷性,即增強水平機動效能。
至於其他效能,空軍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
“戰10”本身就是“戰11”的備胎,是低端產品,而且價格也非常便宜,沒理由提出太多要求。
結果就是,“戰10”成為帝國空軍第一種採用鴨式佈局加三角翼的戰鬥機,並且憑此獲得了極為優異的敏捷性。
要說的話,盤旋效能在第三代戰鬥機當中無出其右。
此外,在獲得大推力發動機,也就是“戰10B”上,之前不太突出的垂直機動效能也大幅度提高。
不過,問題也同樣突出。
首先就是內油係數偏低,作戰半徑短,因此在多數時候,需要攜帶3具副油箱,以獲得足夠的航程與滯空時間。
由此導致的最為直接的問題,就是副油箱與彈藥的衝突。
三角翼的最大問題,就是沒辦法設定太多的過載點,翼下掛載點數量相對偏少。
更加要命的是,“戰10”為了獲得更快的速度,機翼相對厚度僅3%。